贾谊《过秦论》原文及赏析
《过秦论》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代表作,深刻剖析秦朝覆灭原因,提出"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"的核心观点。文章气势恢宏,逻辑严密,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过秦论》
贾谊
秦孝公据崤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以窥周室,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
当是时也,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具,外连衡而斗诸侯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孝公既没,惠文、武、昭襄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,西举巴、蜀,东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
译文
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,拥有雍州的土地,君臣牢固防守,暗中窥伺周王朝的政权,怀有席卷天下、征服列国、控制四海的意图,吞并八方的雄心。
那时,商鞅辅佐他,对内建立法规制度,鼓励农耕纺织,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;对外实行连横策略,使诸侯自相争斗。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。
孝公死后,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继承先人基业,沿袭既定策略,向南攻取汉中,向西占领巴蜀,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,向北夺取险要的郡县。
注释
崤函: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,指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一带的险要地带。
雍州:古代九州之一,今陕西、甘肃及青海部分地区。
商君:即商鞅,战国时期政治家,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。
连衡:即"连横",秦国采用的离间六国、各个击破的外交策略。
创作背景
贾谊写作此文时年仅二十余岁,正值汉文帝初期。当时汉朝建立不久,统治者急需总结秦亡教训。贾谊通过分析秦朝兴衰,为汉王朝提供治国借鉴,体现年轻政治家的远见卓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对比手法,先铺陈秦之强盛,后突转写其速亡,形成强烈反差。
2. 语言艺术:多用排比句式,气势磅礴;善用比喻,如"席卷""包举""囊括"等动词生动形象。
3. 思想价值:提出"攻守异势"的历史观,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,对后世治国理政影响深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过秦论》开篇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展现秦国崛起过程。贾谊用"席卷""包举""囊括"三个动词连用,不仅描绘出秦国鲸吞天下的气势,更暗含其贪婪本性。这种铺张扬厉的笔法,为后文秦朝顷刻覆灭埋下伏笔,形成强烈戏剧性反差。文章看似写史,实则处处指向现实,体现贾谊作为政论家的深刻洞察力。
范文二
贾谊在分析秦亡原因时,创造性地提出"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"的命题。他认为秦统一后未能及时调整治国策略,仍沿用武力征服的手段,导致迅速败亡。这一观点超越了简单的道德批判,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政权更替的内在逻辑,显示出青年思想家非凡的思辨能力。
关于《过秦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贾谊是西汉著名政论家,与晁错并称"贾晁";《过秦论》分上中下三篇,教材常选上篇。
2. 重点字词:崤(xiáo)函、雍(yōng)州、连衡(héng)、膏腴(yú)。
3. 名句默写:"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"是全文核心观点句。
4. 艺术特色:对比手法、排比句式、比喻修辞的运用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据崤函之固:__________
(2)务耕织:__________
答案:
(1)险固的地势
(2)致力于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过秦论》通过秦亡教训表达了什么政治主张?
答案:主张统治者应施行仁政,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治国策略,强调"攻守异势"的重要性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过秦论》与《阿房宫赋》对秦亡原因分析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都批判秦朝暴政;不同在于贾谊侧重战略失误分析,杜牧更多从奢靡亡国角度论述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"的深刻含义。
答案:此句点明秦亡根本原因,揭示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需要不同策略的历史规律,具有普遍警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