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乐可》原文及赏析
《乐可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闲适诗,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恬淡,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和对自然之乐的向往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作品。
原文
《乐可》
唐·白居易
乐可度朝夕,闲能忘是非。
竹窗风淅淅,松径月微微。
病觉身轻健,贫知世态稀。
此时无一事,何处不依依。
译文
快乐可以度过每个晨昏,清闲能够忘却人间是非。
竹窗外风声淅淅作响,松间小径月色微微。
病中反而觉得身体轻健,贫穷才知世态炎凉稀少。
此刻心中没有牵挂,何处不是令人眷恋。
注释
"乐可":以快乐为准则。"可"作准则解。
"淅淅"(xī xī):拟声词,形容风声。
"微微":形容月光朦胧的样子。
"世态稀":指人情淡薄。稀,稀少。
"依依":留恋不舍的样子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期。当时诗人历经宦海沉浮,选择远离朝堂纷争,在洛阳履道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。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多表现闲适情趣和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全诗八句,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情景交融。
2. 语言风格:平易自然,不加雕饰,体现白居易诗歌"老妪能解"的特点。
3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手法,"病"与"健","贫"与"稀"形成反差。
4. 思想内涵: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乐可》展现了白居易晚年诗歌的典型风格。诗中"竹窗""松径"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隐居环境,"风淅淅""月微微"的视听描写细腻传神。诗人通过病中体健、贫而知稀的独特感悟,揭示了远离尘嚣后的心灵解脱。尾联"此时无一事,何处不依依"将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推向高潮,体现了白居易"中隐"思想的成熟。
范文二
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平淡中见深刻。表面看是描写闲居生活的惬意,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。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"无欲则刚"的生活智慧。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而不显刻意,"淅淅"与"微微"的叠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。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提炼,展现了诗人澄明的心境和达观的人生态度。
关于《乐可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淅淅(xī xī)、微微、世态稀、依依
2. 文学常识:白居易晚年诗风特点、中唐闲适诗派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叠词运用、情景交融
4. 思想内涵:知足常乐、超脱世俗的人生哲学
5. 意象分析:竹窗、松径、风、月等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乐可:__________
(2)依依:__________
答案:
(1)以快乐为准则
(2)留恋不舍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病觉身轻健,贫知世态稀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?
答:表达了诗人超脱物质束缚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,说明远离世俗纷争后身心获得了解放。
三、艺术特色
问:分析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。
答:"淅淅""微微"等叠词的运用,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,又生动地表现了风声的连续和月色的朦胧,使景物描写更具感染力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乐可》与陶渊明《饮酒》其五在思想内涵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远离世俗的志趣。不同点:白居易更多表现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,陶渊明则更强调保持高洁品格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此时无一事,何处不依依"的现实意义?
答案示例:这句诗启示我们,当心灵摆脱功利束缚,保持简单纯粹,就能在任何环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,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