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安石《伤仲永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伤仲永》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,通过神童方仲永的悲剧,揭示后天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。文章语言质朴,寓意深刻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原文
伤仲永
王安石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
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
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
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
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
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
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
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
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译文
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,世代以耕田为业。
仲永五岁时,从未见过书写工具,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。
父亲感到诧异,向邻居借来给他,他当即写下四句诗,并题上自己的名字。
这首诗以赡养父母、团结宗族为主题,传遍全乡,秀才们争相观看。
从此,指定事物让他作诗,他立刻完成,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。
同县的人觉得惊奇,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,有人花钱求仲永题诗。
父亲认为有利可图,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人,不让他学习。
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。明道年间,我随先父回家,在舅舅家见到仲永,他已十二三岁。
让他作诗,水平与从前的名声不符。
又过了七年,我从扬州回来,再到舅舅家打听。
人们说:“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,和普通人一样了。”
注释
世隶耕:世代务农。“隶”指属于。
收族:团结宗族。收,聚拢。
环谒:四处拜访。“谒”读yè,意为拜见。
泯然众人:才能完全消失,沦为普通人。“泯”读mǐn,意为消失。
创作背景
王安石写此文时,正值北宋推行新政,强调教育改革。他目睹许多天赋异禀者因缺乏培养而埋没,借仲永之事批判当时社会忽视后天学习的风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时间为序,从仲永五岁神异写到成年平庸,层层递进,突出“不使学”的后果。
2. 语言:白描手法,不加修饰,如“泯然众人”四字,冷静中蕴含痛惜。
3. 思想:强调教育决定人的发展,天赋需后天磨砺,否则终将枯竭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神童之殇与教育之思
王安石以方仲永的悲剧,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:天赋若不被培育,终将消逝。文中“父利其然”一句,直指功利心态对人才的摧残。仲永从“指物作诗立就”到“泯然众人”,反差强烈,令人扼腕。作者以旁观者视角冷静叙述,却在平淡文字中注入沉重反思,警示世人教育的不可替代性。
范文二:朴素叙事中的哲理光芒
全文无华丽辞藻,却因真实而震撼。仲永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北宋社会急功近利的弊病。王安石以政治家眼光,将个人悲剧上升为社会问题。“不使学”三字,既是父亲的短视,也是时代的缩影。文章结尾戛然而止,留白处引人深思:多少天才,就此湮没于历史的尘埃?
关于《伤仲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隶(lì)、谒(yè)、泯(mǐn)、收族、环谒。
文学常识:王安石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主张“变法”。
知识要点:文章选自《临川先生文集》,体裁为叙事散文,核心观点是“后天学习重于天赋”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。
(1)世隶耕:__________
(2)环谒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世代属于(务农)
(2)四处拜访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仲永“泯然众人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答案:父亲贪图眼前利益,不让他接受教育,导致天赋荒废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父利其然也”一句的作用。
答案:揭示悲剧根源,批判短视行为,为后文仲永沦为普通人埋下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