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花荫露》第十七回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花荫露》是清代文人李渔创作的世情小说,第十七回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人物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交融。本文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注释解析及鉴赏,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与哲理思考。
原文
《花荫露》第十七回(节选)
作者:李渔
花影参差映碧苔,
风前犹带旧香来。
可怜一片清宵月,
曾照朱门十二阶。
译文
斑驳的花影映在青苔上,
风中仍飘来往日的芬芳。
可叹那轮清冷的夜月,
曾照耀过豪门十二层台阶。
注释
【花影参差】参差(cēn cī):错落不齐。形容花影在苔藓上投下的光影变化。
【旧香】既指残存的花香,亦隐喻过往繁华。
【朱门十二阶】朱门:红色大门,代指显贵宅邸。十二阶:夸张手法,极言门第之高。
艺术表现:以"月"为时空纽带,通过今昔对比,形成强烈的盛衰之感。
创作背景
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李渔寓居南京芥子园期间完成此作。时值作者晚年,亲历明清易代的社会动荡,常借小说抒发对世事变幻的深刻体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四句三层,由景入情,卒章显志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"参差""犹带"等动态词语,使静态画面产生时间流动感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月照朱门的意象,揭示富贵荣华终将消逝的哲理。
4. 艺术创新:将小说叙事技巧融入诗歌创作,形成独特的"以诗证事"手法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短诗展现了李渔"以微见著"的艺术功力。前两句通过视觉与嗅觉的通感描写,构建出富有层次的空间意象。后两句突然转入时间维度,用"曾照"二字将当下与历史并置,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。最精妙处在于对"月"的拟人化处理,这个跨越时空的旁观者,既见证了繁华,也冷眼于衰败,使简单的四句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沧桑感。
范文二
诗句表面写景,实则暗含尖锐的社会批判。"朱门十二阶"的夸张描写,矛头直指权贵的奢靡生活。而"清宵月"的"可怜"二字,既是对冷月孤独的同情,更是对权贵终将败落的预言。李渔巧妙运用诗歌的含蓄特性,在唯美意境中包裹批判锋芒,这种"柔中带刚"的表达方式,正是其世情小说的典型特征在诗歌中的延伸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参差(cēn cī)、朱门(权贵代称)、清宵(清冷的夜晚)
2. 文学常识:李渔"世情小说"的代表特征
3. 艺术手法:时空对比、意象叠加、夸张修辞
4. 思想主旨:盛衰无常的哲理思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参差:错落不齐的样子
(2)朱门:代指富贵人家
解析:需结合诗句具体语境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末句"曾照朱门十二阶"表达了什么深刻含义?
答案:通过月亮见证豪门兴衰,揭示富贵无常的哲理,暗含对权贵的讽刺。
解析:抓住"曾照"的时间对比和"朱门"的象征意义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本诗与刘禹锡《乌衣巷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运用今昔对比手法。异:李诗侧重景物烘托,刘诗直接叙事;李诗讽刺更含蓄,刘诗感慨更直白。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具体意象的选择差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风前犹带旧香来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嗅觉记忆勾连时空,"犹带"二字使无形香气具象化,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怅惘。
解析:重点分析通感修辞和情感表达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