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原文及赏析
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4:30:02
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原文及赏析

本文解读郁达夫散文名篇《故都的秋》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与艺术解析,展现北平秋景的深沉美感与作者的家国情怀。

原文

《故都的秋》

郁达夫

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,总是好的;可是啊,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

我的不远千里,要从杭州赶上青岛,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,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“秋”,这故都的秋味。

译文

秋天,无论在何处的秋天,总是美好的;然而北方的秋天,格外清澈、宁静而带着悲凉。

我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,再从青岛奔赴北平,只为深深体味这故都的秋意。

注释

“清、静、悲凉”:三词递进,既是北平秋景特质,亦暗含作者心境。

“不远千里”:强调主观追寻,凸显对故都秋的执着。

“秋味”:抽象概念具象化,体现郁达夫“以情驭景”的笔法。

创作背景

1934年秋,郁达夫受聘于北平大学任教。时值日军侵华前夕,作者目睹古都衰颓,将个人漂泊感与民族忧患意识融入对北平秋景的刻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“秋味”为线索,串联槐树、秋蝉、秋雨等典型意象,形散神聚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白描与通感,“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淡绿微黄”将视觉转为味觉体验。

3. 情感层次:表层写景恬淡,深层渗透知识分子对文化衰微的隐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秋景中的文化乡愁

郁达夫笔下的秋槐、驯鸽、灰土,实为文化符号的隐喻。槐树“像花而又不是花”的落蕊,暗喻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尴尬处境;街头“咬着烟管”的闲人,则是古都精神气质的活体标本。作者以科学家的精确观察民俗细节,却以诗人的敏感捕捉时代情绪,形成独特的“忧郁美学”。

范文二:颓废美学的现代转型

文中“破屋”“浓茶”等意象群构建的颓废意境,实则是对传统“悲秋”母题的现代改写。不同于古代文人“伤春悲秋”的程式化表达,郁达夫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民族危机意识注入景物描写,使“清、静、悲凉”的秋色获得全新的历史厚重感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词语:悲凉(bēi liáng,凄清哀伤)、落蕊(luò ruǐ,凋落的花芯)

2. 艺术手法:白描(不事雕琢的客观描写)、通感(视觉与味觉转换)

3. 意象系统:秋槐(文化象征)、秋蝉(生命短暂)、灰土(历史沧桑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不过想饱尝一尝这‘秋’”中“饱尝”的含义

答案:深切体会(不能简单理解为“吃”的引申)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学化用法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清、静、悲凉”三重境界的关系

答案:由感官体验递进至精神感悟,清为视觉纯净,静为听觉空白,悲凉是综合感受的历史沉重感。

解析:注意三个形容词的层次性与整体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故都的秋》与老舍《北平的秋天》情感差异

答案:郁达夫侧重知识分子的文化忧思,老舍展现平民的生活趣味;前者悲凉中见深刻,后者温厚中显亲切。

解析:需结合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立场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