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石壕吏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石壕吏》是杜甫“三吏三别”组诗中的代表作,通过老妇被迫应役的悲剧,揭露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兵役制度的残酷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精准翻译、逐句注释,并深入解析其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。
石壕吏
唐·杜甫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译文
傍晚投宿石壕村,差役深夜来抓丁。
老翁翻墙急逃走,老妇开门探情形。
差役呵斥多凶狠!老妇哭诉更悲辛!
听她上前诉苦情:三个儿子守邺城。
一个儿子捎信来,两个儿子刚战死。
活人苟且求生存,死者永远成往昔!
家里再没男丁在,只有吃奶小孙儿。
孙儿母亲未改嫁,进出没有完整衣。
老妇虽然力气衰,请求跟随差役去。
立刻赶到河阳役,还能准备早饭菜。
夜深人静语声停,隐约听到抽泣声。
天亮启程赶前路,只能与老翁道别。
注释
【石壕】今河南陕县东石壕镇,唐代交通要道。
【逾墙走】"逾"读yú,翻越;反映百姓对抓丁的恐惧已成条件反射。
【邺城戍】邺城今河北临漳,安庆绪叛军据守地,唐军九节度使在此围攻。
【乳下孙】"乳"读rǔ,仍在哺乳期的婴儿,暗示家庭已到绝境。
【无完裙】"裙"读qún,下裳,写战乱中百姓衣不蔽体的生存状态。
【幽咽】"咽"读yè,哭声哽塞,以声音细节强化悲剧氛围。
创作背景
乾元二年(759年)春,唐军在相州大败,为补充兵员强行抓丁。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任所,途经新安、石壕等地,目睹百姓惨状写下"三吏三别"。此时唐王朝为平定安史之乱已征兵八年,民间"室中更无人"的惨况普遍存在。
作品解析
1. 叙事结构:采用"夜宿-捉人-对话-结局"的线性叙事,时间从暮至明,场景高度集中。
2. 白描手法:通过"逾墙走""无完裙"等细节客观呈现,不加议论而批判自现。
3. 对话艺术:老妇致词13句构成诗核,层层递进揭示家庭悲剧,最后两句突然转折更显沉痛。
4. 声音描写:"吏呼""妇啼""泣幽咽"形成声音蒙太奇,强化戏剧张力。
5. 诗史价值:以个案折射整个时代的苦难,开创"即事名篇"的新乐府传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叙事艺术的巅峰之作
《石壕吏》展现杜甫叙事诗的高度浓缩性。全诗仅24句,却包含完整的事件进程与多维度的人物刻画。诗人以旁观者视角记录,开篇"暮投"二字即确立叙事框架。差役的"怒"与老妇的"苦"形成尖锐对立,而"三男邺城戍"至"二男新战死"的递进陈述,将个体命运与国家战乱紧密勾连。最震撼处在于老妇主动"请从吏夜归",这种违背人伦的"自愿",深刻揭露制度性暴力对人性底线的摧毁。
范文二:声音描写的多重意蕴
诗中构建了丰富的声音景观:"吏夜捉人"的粗暴敲门声,"妇啼一何苦"的哀嚎,"夜久语声绝"后的幽咽啜泣,直至结尾"独与老翁别"的沉默。这些声音元素形成强烈的情绪节奏,其中"如闻泣幽咽"尤具艺术张力——分明是诗人听见儿媳暗泣,却用"如闻"的模糊表述,既保持叙事的客观性,又暗示悲剧的延续性。这种以声写情的技法,比直接抒情更具穿透力,体现杜甫"沉郁顿挫"的审美追求。
关于《石壕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选自"三吏三别",代表杜甫现实主义诗歌高峰,体现"诗史"特征。
2. 重点字词:逾(yú)、邺(yè)城、戍(shù)、妪(yù)、幽咽(yè)。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对话叙事、声音描写、细节典型性。
4. 思想内涵: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民生疾苦,揭露兵役制度残酷性。
5. 名句鉴赏:"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"的对比艺术;"存者且偷生"的沉痛表述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逾墙走:__________
(2)附书至:__________
答案:
(1)翻越
(2)捎信
解析:需结合"走"在古诗中常作"跑"解,"附书"指托人带信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老妇"请从吏夜归"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:反映战乱时期兵役制度已突破"三丁抽一"的底线,连老妇都被迫服役,表明国家机器对民生的极端压榨。老妇的"自愿"实为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,更具批判力度。
解析:需联系"室中更无人"的前文铺垫,理解行为背后的绝望心理。
三、表现手法
问:分析"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"的艺术效果。
答:以声音的渐消暗示事件结束,"如闻"的模糊表述制造余韵,幽咽的哭声强化悲剧氛围。通过听觉印象替代视觉描写,留给读者想象空间,体现杜诗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特点。
解析:注意"绝"与"幽咽"的动静对比,以及"如闻"的主观感受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