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诸葛亮《诫子书》原文及赏析
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1 11:30:02
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原文及赏析

《诫子书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,以简练精辟的语言阐述了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,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名篇。

原文

诫子书

诸葛亮
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
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
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

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

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译文

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,以宁静来修养身心,以节俭来培养品德。

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,不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。

学习需要静心,才能需要学习,

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,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。

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,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。

年华随时光飞逝,意志随岁月消磨,

最终枯败零落,大多不能为社会所用,

只能悲哀地困守陋室,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!

注释

静以修身:静,指内心平静;修身,修养身心。

俭以养德:俭,节俭;养德,培养品德。

澹泊(dàn bó):淡泊名利,不追求荣华富贵。

淫慢:放纵懈怠。

险躁:急躁冒险。

枯落:比喻人衰老无用。

穷庐:简陋的房屋。

创作背景

诸葛亮晚年写此家书时,正值蜀汉政权风雨飘摇之际。他常年在外征战,深知儿子诸葛瞻需要培养品德才能。这封家书既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,也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后代的殷切期望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严谨:全文分为三个层次,先提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,再论述学习与志向的关系,最后指出放纵懈怠的后果。

2. 语言精炼:采用对偶句式,如"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",使文章富有节奏感。

3. 思想深刻: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,提出"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"的人生哲理。

4. 艺术特色:善用比喻,如"枯落"形容人生衰老,形象生动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诫子书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炼的语言表达。全文仅86字,却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。诸葛亮巧妙地运用对偶句式,如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,不仅使文章朗朗上口,更强化了说理的力度。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生智慧。

范文二

从思想内涵来看,《诫子书》提出了"静以修身"的重要理念。诸葛亮认为,内在的平静是修养身心的基础,而外在的节俭则是培养品德的关键。这种将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相结合的道德观,不仅适用于古代,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。文章末尾的警示之语,更凸显了作者对儿子成长的深切关怀。

关于《诫子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与读音

澹泊(dàn bó):淡泊名利

淫慢(yín màn):放纵懈怠

险躁(xiǎn zào):急躁冒险

穷庐(qióng lú):简陋的房屋

文学常识

1. 诸葛亮:字孔明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2. 《诫子书》的体裁:家训类散文。

3. 名句: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。

知识要点

1. 文章主旨:阐述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道理。

2. 艺术特色:语言精炼,善用对偶和比喻。

3. 思想价值: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澹泊:__________

(2)淫慢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淡泊名利,不追求荣华富贵

(2)放纵懈怠

解析: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,注意古今异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1、问:《诫子书》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?

答:主要阐述了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道理,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。

解析:文章从"静以修身"入手,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品德修养与学习的关系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的深刻含义。

答:这两句强调了淡泊名利才能明确志向,内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的道理。句式工整,富有哲理,成为千古名句。

解析:要注意分析句子的对偶特点和思想内涵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"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?

答案示例:在现代社会,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,保持内心的平静有助于修养身心;养成节俭的习惯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。这两点对现代人的个人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解析:要结合现代社会特点,说明古训的现实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