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白居易《池上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
白居易《池上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6:45:02

白居易《池上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
引导语:白居易的《池上》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孩童偷采白莲的童趣场景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童真的细腻观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小诗。

原文

《池上》

唐·白居易

小娃撑小艇,

偷采白莲回。

不解藏踪迹,

浮萍一道开。

译文

孩童撑着小船,

偷偷采了白莲归来。

却不懂得隐藏踪迹,

水面浮萍被划开一道明显的痕迹。

注释

小娃:儿童。唐代口语中对孩童的昵称。

白莲:白色莲花,象征纯洁高雅。

不解:不知道,不懂得。体现孩童的天真懵懂。

浮萍:水生植物,此处暗喻藏不住的行迹。

一道开:指船行过后浮萍被分开的线性痕迹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期。当时诗人常游历洛阳周边园林,观察市井生活。诗中场景可能取材于洛阳某处私家池塘,反映唐代士大夫阶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行为-结果"的因果结构,前两句写偷采行为,后两句写暴露结果。

2. 语言艺术:"小娃""小艇"的重复使用强化童趣,"偷"字精妙点出孩童心理。

3. 意象运用:白莲与浮萍形成色彩对比,一道划痕成为诗眼。

4. 思想内涵:通过生活片段展现童真之美,暗含"欲盖弥彰"的哲理思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白居易以二十字构建出完整的叙事画面。前两句中"撑""采"两个动词生动呈现孩童动作,后两句转向景物描写,浮萍的痕迹成为情节发展的自然注脚。这种由动到静的转换,体现了诗人对瞬间画面的捕捉能力。诗中"偷"字用得绝妙,既点明行为性质,又无损童趣,反而增添戏剧性。

范文二

这首小诗具有鲜明的绘画感。白莲的素洁与浮萍的翠绿形成色彩对照,小船划过的痕迹成为视觉焦点。诗人采用俯视视角,将水面作为画布,浮萍的痕迹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,以虚写实。结尾处不直接描写孩童形象,而是通过水面痕迹暗示其存在,这种间接表现手法体现了唐诗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。

关于《池上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

撑(chēng):用竹竿使船行进

解(jiě):懂得,明白

踪迹(zōng jì):行动留下的痕迹

文学常识:

白居易(772-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新乐府运动倡导者。

知识要点:

本诗属于五言绝句,押平声灰韵。

意象意境:

白莲象征纯洁,浮萍暗示行踪,共同构成清新自然的池塘画面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偷采:__________

(2)不解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悄悄地采摘

(2)不知道

解析:"偷"在此处并非贬义,而是表现孩童的天真行为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诗歌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?

答:揭示了天真行为往往难以掩饰的生活真相,暗含"欲盖弥彰"的哲理。

解析:通过孩童采莲的细节,升华出普遍的人生感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池上》与胡令能《小儿垂钓》在表现儿童形象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两诗都捕捉儿童的天真神态,《池上》侧重行为描写,《小儿垂钓》侧重外貌刻画。前者用"偷"字突出童趣,后者用"侧坐"表现专注。

解析:比较时需抓住关键动词分析人物塑造手法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浮萍一道开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以水面痕迹间接表现船行轨迹,化静为动,用视觉形象替代直接叙述,含蓄隽永。

解析:重点分析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和间接表现手法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不解藏踪迹"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?

答案示例:提醒人们某些行为必然留下痕迹,做事要考虑后果;也可引申为真诚待人的重要性。

解析:古诗新解需结合现代价值观进行合理阐发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