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手册

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手册

时间:2025-09-11 14:21:01

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手册

本手册专为中考语文文言文学习设计,包含实词与虚词的各类题型训练,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文言词汇,提升阅读理解能力。

1.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( )
A. 会宾客大宴(适逢)
B.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(意图)
C. 其一犬坐于前(狗)
D. 环而攻之而不胜(包围)
正确答案:C

解析:“其一犬坐于前”中的“犬”是名词作状语,意思是“像狗一样”,不是指“狗”。此为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。

2. 下列句子中“之”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( )
A. 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
B. 学而时习之
C. 何陋之有
D. 属予作文以记之
正确答案:A

解析:A项中“之”无实义,起补足音节作用;B、C、D项中的“之”均为代词,分别指代“学过的知识”、“这种情况”、“这件事”。

3. 下列句子中“而”表示转折关系的是( )
A. 面山而居
B. 而山不加增
C. 温故而知新
D. 吾尝终日而思矣
正确答案:B

解析:“而山不加增”中的“而”连接前后两个分句,表示转折,即“可是山不会增高”。其他选项中的“而”表示顺承或修饰。

4.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是( )
A. 虽然,受地于先王
B. 古今异义词
C. 牺牲玉帛
D. 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
正确答案:B

解析:“古今异义词”本身是一个术语,不是具体词语,因此不属于古今异义词范畴。

5. “乃”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判断的是( )
A. 乃不知有汉
B.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
C. 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
D. 乃重修岳阳楼
正确答案:B

解析:B项中“乃”相当于“是”,用于判断句。A、C、D项中“乃”分别表示“竟然”“才”“于是”。

6. 下列句子中“以”表示目的的是( )
A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
B. 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
C. 扶苏以数谏故,上使外将兵
D. 皆以美于徐公
正确答案:B

解析:“以君之力”中的“以”表示凭借,引出行为条件,间接表达目的。

7. 下列句子中“其”作代词使用的是( )
A. 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
B. 安陵君其许寡人
C. 余观弈于灯下,有一老丈,形貌甚异,逡巡而前
D. 既出,得其船
正确答案:D

解析:D项中“其”指代“渔人”,作代词用。A项中“其”表反问语气,B项中“其”加强语气,C项中“其”无实义。

8. 下列句子中“于”表示被动的是( )
A. 战于长勺
B. 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C. 苛政猛于虎也
D. 受制于人
正确答案:D

解析:“受制于人”中的“于”表示被动,其他选项中“于”分别表示地点、原因、比较。

9. 下列句子中“为”表示“做”的意思的是( )
A.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
B. 此为何若人
C. 公输盘为我造云梯
D. 若为佣耕
正确答案:C

解析:C项中“为”是“做”的意思,其他选项中“为”分别为“是”“是什么”“作为”。

10. 下列句子中“以”表示“因为”的是( )
A. 以其境过清
B. 以塞忠谏之路也
C. 以光先帝遗德
D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
正确答案:A

解析:A项中“以”表示原因,“因为环境过于凄清”。B项中“以”表示目的,C项中“以”表示“用来”,D项中“以”表示“因……而”。

11. 下列句子中“之”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( )
A. 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
B. 闻达于诸侯
C. 每与臣论此事
D.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
正确答案:D

解析:D项中“之”无实义,其余选项中“之”均作代词,分别指代“事情”“诸侯”“自己”。

12. 下列句子中“而”表示并列关系的是( )
A. 黑质而白章
B. 朝而往,暮而归
C. 而山不加增
D. 面山而居
正确答案:A

解析:A项中“而”连接两个形容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B项中“而”表示时间顺序,C项中“而”表示转折,D项中“而”表示方式。

13. 下列句子中“其”作指示代词使用的是( )
A. 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
B. 其如土石何
C. 既出,得其船
D. 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
正确答案:B

解析:B项中“其”为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,其余选项中“其”作人称代词或语气词。

14. 下列句子中“于”表示对象的是( )
A. 战于长勺
B.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
C. 不求闻达于诸侯
D. 苛政猛于虎也
正确答案:C

解析:C项中“于”表示对象,“向诸侯”。A项中“于”表示地点,B项中“于”无实义,D项中“于”表示比较。

15. 下列句子中“以”表示原因的是( )
A. 以塞忠谏之路也
B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
C. 以其境过清
D. 以光先帝遗德
正确答案:C

解析:C项中“以”表示原因,“因为环境过于凄清”。A项中“以”表示目的,B项中“以”表示“因……而”,D项中“以”表示“用来”。

16. 下列句子中“为”表示“替、给”的意思的是( )
A.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
B. 公输盘为我造云梯
C. 此为何若人
D. 若为佣耕
正确答案:B

解析:B项中“为”表示“替、给”,其他选项中“为”分别为“是”“什么”“作为”。

17. 下列句子中“之”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( )
A. 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
B. 闻达于诸侯
C. 每与臣论此事
D.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
正确答案:D

解析:D项中“之”无实义,其余选项中“之”均作代词,分别指代“事情”“诸侯”“自己”。

18. 下列句子中“而”表示并列关系的是( )
A. 黑质而白章
B. 朝而往,暮而归
C. 而山不加增
D. 面山而居
正确答案:A

解析:A项中“而”连接两个形容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B项中“而”表示时间顺序,C项中“而”表示转折,D项中“而”表示方式。

19. 下列句子中“其”作指示代词使用的是( )
A. 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
B. 其如土石何
C. 既出,得其船
D. 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
正确答案:B

解析:B项中“其”为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,其余选项中“其”作人称代词或语气词。

20. 下列句子中“于”表示对象的是( )
A. 战于长勺
B.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
C. 不求闻达于诸侯
D. 苛政猛于虎也
正确答案:C

解析:C项中“于”表示对象,“向诸侯”。A项中“于”表示地点,B项中“于”无实义,D项中“于”表示比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