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读后感> 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400字优秀4篇

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400字优秀4篇

时间:2025-09-12 09:38:01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400字优秀4篇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 篇1

翻开《朝花夕拾》,鲁迅笔下的童年如一幅泛黄的老照片缓缓展开。那些关于百草园、三味书屋的记忆,看似琐碎却暗藏深意。当闰土唤他“迅哥儿”时,我仿佛看见两个少年在月光下刺猹的背影——那是未被阶级侵蚀的纯粹情谊,也是成年后鲁迅对“厚障壁”最痛心的注脚。

最触动我的是《父亲的病》中那段煎熬的求医经历。少年鲁迅捧着“原配蟋蟀”在药铺间奔走,最终却只换来父亲逐渐冰凉的手。这种无力感化作他日后解剖国民性的手术刀,但字里行间仍能读到儿子未能挽留父亲的遗憾。当我们抱怨父母唠叨时,可曾想过有些人连倾听的机会都已失去?

合上书页,突然懂得鲁迅为何总在回忆里寻找温暖。成年人的世界需要这些光,就像长妈妈塞给他的那本《山海经》,粗糙却炽热。童年不仅是逝去的时光,更是我们对抗荒诞的勇气源泉。

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 篇2

在《狗·猫·鼠》的篇章里,鲁迅用孩童视角完成了一场精妙的隐喻。他写自己救养的小隐鼠被猫吃掉时的愤怒,何尝不是对弱肉强食社会的本能反抗?当成年后的他冷峻批判“正人君子”时,那份嫉恶如仇的底色,早就在童年埋下了种子。

特别难忘《五猖会》中父亲强迫背诵《鉴略》的场景。本该欢腾的庙会前夕,孩子却被按在书桌前机械记忆。这让我想起现代教育里那些被补习班割裂的童年,原来百年前的困惑至今仍在轮回。鲁迅最终忘了全文却记得当时的窒息感,恰说明强制教育只会留下创伤而非智慧。

或许真正的成长,是像鲁迅那样看清伤疤却不被其禁锢。当他笑着回忆自己“背书如受刑”时,已然完成了与过去的和解。这种直面阴影的坦荡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

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 篇3
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像一束穿透时光的暖阳。目不识丁的保姆省下工钱,为小主人买来带图画的“三哼经”,这个细节让我眼眶发热。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,这份超越主仆的情谊何其珍贵。鲁迅写她睡觉摆成“大”字时的嫌弃,与后来得知其死讯的怅惘形成强烈反差,恰是人性最真实的温度。

对比当下物质丰裕却情感疏离的亲子关系,长妈妈式的笨拙关爱反而显得奢侈。她不懂教育理论,却用行动教会孩子:被爱不需要你完美,只需要你存在。当鲁迅郑重写下“仁厚黑暗的地母呵,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”,这何尝不是所有怀念童年的人共同的心声?

重读这些文字,突然明白为什么说“童年是成年人的精神故乡”。那些曾被我们嫌弃的唠叨与管束,终将在岁月里发酵成最温柔的回响。

鲁迅《童年》读后感 篇4
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像一首明暗交织的双重奏。前半段关于斑蝥、何首乌的描写充满童趣,后半段私塾生活却逐渐显露思想的桎梏。当寿镜吾老先生摇头晃脑读书入神时,孩子们在下面偷描绣像的场面,既幽默又心酸——原来教育异化的现象,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上演。

但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,他从不简单批判旧式教育。他写先生不回答“怪哉虫”的来历,实则是知识体系对童真的粗暴否定;而孩子们在后园折腊梅的野趣,恰是对标准化教育的无声反抗。这种矛盾至今仍在延续,当我们的孩子能说出标准答案却失去好奇心时,历史正在发出沉重的叹息。

掩卷沉思,突然惊觉:百草园里那个追蟋蟀的孩子,最终用笔为整个民族开辟了精神上的百草园。童年的意义,或许就在于保存那份不被规训的野性,让我们在成长路上始终记得如何自由呼吸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