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原文和鉴赏

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6 08:00:02

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本文全面解读苏轼豪放词代表作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,包含原文注音、白话译文、典故解析及考试要点,揭示词中"狂"字背后的壮志豪情。

原文

江城子·密州出猎

宋·苏轼
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

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

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

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?

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

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
译文

我暂且抒发少年人的狂放,左手牵着黄犬,右臂托着苍鹰。

头戴锦帽身穿貂裘,千骑驰骋席卷山冈。

为报答全城百姓跟随观猎,我要亲自射杀猛虎,如同当年的孙权。

酒意正浓胸怀更开阔,鬓发微白又有何妨?

何时能像冯唐持节云中,重新被朝廷起用?

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,瞄准西北,射落天狼星。

注释

左牵黄,右擎苍:黄指黄犬,苍指苍鹰。古人打猎时用犬追捕,鹰捕捉猎物。

孙郎:三国孙权典故。《三国志》载孙权曾乘马射虎,马为虎所伤,孙权投以双戟,虎退却。

持节云中:汉文帝时魏尚守云中郡,因小过被削职,冯唐为之辩白,文帝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。

天狼:星名,古人认为主侵掠,此处喻指西夏。

创作背景

熙宁八年(1075年)冬,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作。时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,词中"狂"字既写围猎盛况,更抒报国壮志。密州旱蝗灾情严重,此次出猎带有赈灾祈雨性质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上阕实写出猎场景,下阕虚写报国情怀,形成由实入虚的立体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"卷"字写千骑奔腾之势,"挽"字显张力,动词使用极具爆发力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打猎,实则表达"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"的仕途期待。

4. 艺术突破:打破词为艳科传统,以诗为词,开创豪放词风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词中"狂"字为全篇词眼。上阕的牵黄擎苍、千骑卷冈是外在之狂,下阕的"射天狼"是内在之狂。苏轼将孙权射虎、冯唐持节、天狼星三个典故熔铸为"老夫"形象,这种时空交错的用典方式,将个人命运与历史风云紧密勾连。末三句以拉弓射星收束,将豪情推向极致,展现词人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胸襟。

范文二

该词开创性地将打猎场景与边塞主题结合。上阕"倾城随太守"的盛况描写,暗含苏轼在密州的政绩民心。下阕"鬓微霜"与"射天狼"形成强烈反差,白发与壮心的矛盾张力,正是苏轼外放时期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。全词以动作描写替代抒情,用"牵、擎、卷、射、挽、望"六个动词构建动态画面,体现其"以文为词"的艺术创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擎(qíng)苍、貂裘(diāo qiú)、酣(hān)、雕弓、天狼星

2. 文学常识:苏轼开创豪放派,此词为第一首公认豪放词

3. 艺术手法:用典(孙权、冯唐)、比喻(天狼喻西夏)、夸张(弓如满月)

4. 意象体系:狩猎意象群(黄犬、苍鹰、雕弓)与星象意象(天狼)的组合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分析"千骑卷平冈"中"卷"字的妙处

答:"卷"字化静为动,既写出猎队伍奔腾之势,又暗示词人胸中豪情激荡。

解析:动词使用体现苏轼"以气运词"的特点,一字传神。

2、问:下阕用冯唐典故表达何种情感?

答:表达词人渴望重新被朝廷重用,实现抗敌报国的政治理想。

解析:用典属反用,苏轼当时处境与魏尚相似,期盼遇到冯唐般的伯乐。

3、问:全词如何体现"豪放"特征?

答:题材突破传统、情感慷慨激昂、语言雄健有力、境界开阔宏大。

解析:从内容到形式全面突破"词为艳科"的局限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锦帽貂裘"在词中的作用是:

A. 表现打猎装备精良

B. 暗示作者贵族身份

C. 烘托太守威严形象

D. 反衬下文"鬓微霜"

答案:C

解析:服饰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,突出太守的英武之气。

2、与"会挽雕弓如满月"修辞手法相同的是:

A. 乱石穿空

B. 惊涛拍岸

C. 卷起千堆雪

D. 羽扇纶巾

答案:C

解析:两者均用比喻,"如满月"喻弓形,"千堆雪"喻浪花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