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谦《石灰吟》原文和鉴赏
《石灰吟》是明代名臣于谦托物言志的咏物诗,以石灰自喻,展现其坚贞不屈的品格与为国献身的志向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隐喻与精神内核。
石灰吟
明·于谦
千锤万凿出深山,
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粉骨碎身浑不怕,
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译文
经历千万次锤击从深山开采,
面对烈火焚烧仍视若平常。
纵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,
只愿将清白品格长留世间。
注释
【千锤万凿】"凿"读záo,指石灰石开采过程,暗喻人生磨砺。
【若等闲】"等闲"意为平常,表现从容气度。
【清白】双关语,既指石灰色泽,亦喻高尚节操。
【艺术手法】拟人化描写,赋予石灰人格特征,形成"物我合一"境界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明宣德年间,于谦时任监察御史。当时宦官王振专权,朝纲败坏。诗人借石灰制作过程,表明自己不畏权贵、坚守清廉的政治操守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四句递进,层层深入,从开采到煅烧再到粉碎,最终升华至精神层面。
2. 语言风格:质朴刚健,动词"锤""烧""碎"铿锵有力,体现阳刚之美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物象描写,展现儒家"杀身成仁"的价值观,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。
4. 艺术特色:比兴手法运用纯熟,物象与人格完美统一,结尾警句振聋发聩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石灰吟》最动人处在于将物理过程转化为精神图腾。首句"千锤万凿"以夸张笔法突出磨难之巨,次句"若等闲"三字举重若轻,展现超越痛苦的境界。后两句更将这种升华推向极致,"粉骨碎身"与"清白在人间"形成强烈对比,暗示肉体可灭而精神永存。这种"以物证道"的写法,实为明代咏物诗典范。
范文二
于谦此诗暗含三重人格象征:开采阶段的进取精神,煅烧阶段的坚韧意志,粉碎阶段的牺牲品格。诗中"烈火焚烧"既写实又隐喻官场倾轧,"清白"二字则是全诗诗眼。值得注意的是,石灰本是卑微之物,诗人却赋予其崇高意义,这种"化俗为雅"的手法,正体现其"位卑未敢忘忧国"的士大夫情怀。
关于《石灰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凿(záo)、浑(hún)
2. 文学常识:于谦为明代民族英雄,后因"夺门之变"被害
3. 核心意象:石灰象征坚贞品格,烈火喻指严峻考验
4. 表现手法:托物言志、拟人化、双关语
5. 思想主旨:表达刚正不阿、舍生取义的精神追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"粉骨碎身浑不怕"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?
答:体现舍生取义、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。
解析:通过极端化的身体毁灭意象,反衬精神的不朽,彰显儒家道德理想。
2、问:诗中"清白"有何深层含义?
答:既指石灰的物理属性,更象征廉洁奉公、光明磊落的人格。
解析:双关修辞的使用,使物象描写升华为道德宣言。
3、问:全诗如何体现"托物言志"的特点?
答:借石灰开采、煅烧、使用的全过程,隐喻士大夫的成长历程与精神追求。
解析:四个诗句对应四个物象阶段,每个阶段都暗含人格修炼的层次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若等闲"在诗中的正确理解是:
A. 像平常一样
B. 等待空闲
C. 如同闲人
D. 看似悠闲
答案:A
解析:"等闲"为古诗常用语,此处表现面对磨难时的从容态度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白描手法
B. 比兴寄托
C. 用典繁密
D. 双关修辞
答案:C
解析:本诗语言质朴,未使用历史典故,其他三项均为显著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