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

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

时间:2025-08-11 11:42:38

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

北宋文学家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中秋咏月词中的千古绝唱,作品以豪放笔触抒写人生感慨,融合哲理思考与浪漫情怀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详细注释,并解析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苏轼的词学成就。

原文
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译文

丙辰年中秋夜,畅饮至天明,醉中写下此词,同时怀念弟弟苏辙。

明月何时开始存在?我举杯询问苍天。不知天上仙宫,今夜属于哪一年。我想乘风飞向月宫,又怕琼玉砌成的楼阁,高处太过清寒。月下起舞清影随人,哪像在尘世之间。

月光转过朱红楼阁,低洒雕花窗边,照着失眠之人。月亮本不该有怨恨,为何总在离别时变圆?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,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,这种事自古难周全。只愿亲人平安长久,相隔千里同赏明月。

注释

【子由】苏轼弟弟苏辙,字子由。

【琼楼玉宇】美玉建造的楼阁,指月宫。《酉阳杂俎》载月宫"广寒清虚之府"。

【不胜寒】典故化用《明皇杂录》中唐玄宗游月宫感寒的传说。

【婵娟】形态美好,此处代指月亮。孟郊《婵娟篇》有"月婵娟,真可怜"。

【转朱阁三句】通过月光移动暗示时间流逝,朱阁、绮户的华美与"无眠"形成对照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年)中秋,苏轼时任密州知州。当时王安石变法引发朝堂纷争,苏轼自请外放已七年,与弟弟苏辙亦五年未见。词前小序中"兼怀子由"点明创作动机,中秋望月引发对仕途浮沉与亲情离别的双重感慨。

鉴赏

天上人间的哲学对话

词作以"问月"开篇,构建天人对答的独特意境。上阕"欲乘风归去"展现道家超脱之思,"何似在人间"又回归儒家现实情怀,这种矛盾恰是苏轼"外儒内道"思想的外化。下阕将月之圆缺与人生离合对应,最终以"千里共婵娟"消解时空阻隔,体现宋代理学"万物一体"的宇宙观。

虚实相生的艺术结构

全篇采用"现实-想象-现实"的三段式结构。上阕由实入虚,从饮酒问月到神游月宫;下阕由虚返实,从月光移动写到人间情思。时空在"朱阁绮户"与"琼楼玉宇"间自由切换,辅以"弄影""无眠"等细节描写,形成虚实交织的立体画面。这种结构处理既符合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,又突破传统小令的篇幅限制。

豪放词风的典范之作

苏轼突破晚唐五代词婉约传统,以诗为词拓展题材。"把酒问青天"的狂放姿态,"乘风归去"的奇幻想象,均展现士大夫的胸襟气度。但豪放中不失婉约,"照无眠""共婵娟"等句仍保持词体含蓄特质。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,成为后世豪放词的审美标准,南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推此为"中秋词自东坡《水调歌头》一出,余词尽废"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