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关雎》原文及翻译:诗经首篇的礼乐之美与情感表达
《关雎》是《诗经》开篇之作,以雎鸠和鸣起兴,展现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白话译文,解析先秦婚恋观与比兴手法,帮助读者理解周代礼乐文化下的情感表达。
关雎·原文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关雎·译文
雎鸠鸟关关和鸣,栖息在河中沙洲。文静美好的姑娘,正是君子的佳偶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顺水流左右摇摆。文静美好的姑娘,醒睡都想去追求。
追求却未能如愿,日夜思念难入眠。思绪悠悠无尽头,翻来覆去难成眠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左右采摘不停歇。文静美好的姑娘,弹琴鼓瑟表亲近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左右挑选仔细看。文静美好的姑娘,敲钟击鼓使她欢。
注释
【关关】拟声词,雎鸠和鸣声(雎鸠 jū jiū:水鸟名,传说雌雄情意专一)
【洲】水中小块陆地
【窈窕】yǎo tiǎo,女子文静美好
【荇菜】xìng cài,水生植物,叶浮水面
【芼】mào,择取
【琴瑟/钟鼓】古代礼乐器,暗示婚姻的庄重
比兴手法:以雎鸠喻忠贞爱情,荇菜采摘喻追求过程
创作背景
《关雎》创作于西周初期,收录于《诗经·周南》。周代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,经乐官整理后用于礼仪场合。诗歌反映周人"发乎情,止乎礼"的婚恋观,将自然意象与人文礼仪结合,成为教化典范。
鉴赏
重章叠句中的情感递进
全章五节采用重章叠句结构,"参差荇菜"三叠形成时空推进:从"流之"到"采之"再到"芼之",对应"求之""友之""乐之"的情感升华。这种复沓手法既保留民歌特色,又通过细微变化展现君子从思慕到结合的完整心路。末章"钟鼓乐之"的盛大场面,将个人情感纳入礼乐框架,体现周人"乐而不淫"的审美追求。
比兴传统的典范之作
诗歌开创"托物起兴"的经典范式。雎鸠的专一习性暗示对婚姻忠贞的期待,荇菜的柔美形态与淑女形象形成通感。自然物象与人文情感的交融,构成中国诗歌特有的意象系统。后世的"兴象"理论正是源于此类创作实践,通过具体物象触发抽象情感,达到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效果。
礼乐文化的情感表达
表面描写男女相悦,实则贯穿周代礼乐精神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始终遵循"发而中节"的原则:寤寐思念时"辗转反侧",两情相悦时"琴瑟友之",最终以"钟鼓乐之"的仪式完成婚姻。这种克制而庄重的情感表达,与《诗经》"温柔敦厚"的诗教传统一脉相承,成为儒家推崇的伦理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