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08-15 09:00:02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

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以白描手法记录草堂遭风袭的窘境,由个人苦难推及天下寒士,展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。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·杜甫
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
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
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
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

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

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
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

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
白话译文

八月深秋狂风怒号,卷走我屋顶多层茅草。

茅草飞过江散落岸边,高的挂在树梢,低的沉入水洼。

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,当面抢走茅草跑进竹林。

喊得唇干舌燥也拦不住,回家拄杖独自叹息。

转眼风停乌云密布,秋季天空阴沉昏暗。

旧棉被冷硬如铁板,孩子睡相差蹬破被里。

屋顶漏雨没有干处,雨线密集下个不停。

战乱后本就难入睡,湿冷长夜如何熬到天亮?

怎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房屋,庇护天下贫寒读书人?

唉!何时突然出现这些房屋,就算我的茅屋独破冻死也甘心!

注释

【挂罥(juàn)】缠绕悬挂。罥本指捕鸟网,此处化静为动,表现茅草卡在树梢的挣扎状态。

【塘坳(ào)】低洼积水处。与"长林梢"形成空间对比,突出茅草散落的无序感。

【忍能】竟忍心。反问语气强化诗人对孩童趁火打劫的痛心,实为对乱世道德沦丧的隐射。

【雨脚如麻】比喻修辞。将密集雨线比作乱麻,既写实景又暗示诗人烦乱心绪。

【突兀】高耸貌。转接词实现情感升华,从具象描写转入理想抒怀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59年杜甫流寓成都,在浣花溪畔建草堂暂得栖身。761年秋狂风破屋,适逢安史之乱未平,关中饥荒蔓延。诗人由自身困境联想到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士人,在漏雨难眠之夜写下此诗。宋代黄鹤《杜诗详注》指出:"公一身困蹶,乃思天下寒士,非徒为己也。"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叙事-抒情"双段式。前十六句白描风灾困境,后五句突发宏愿,形成"屋破-心广"的强烈反差。

2. 语言艺术:"风怒号""雨脚如麻"等通感修辞,将听觉、触觉转化为视觉形象。"铁"字形容布衾,既写硬度又暗喻人情冷硬。

3. 思想升华:末句"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"以牺牲精神完成自我超越,与范仲淹"先天下之忧而忧"形成精神共鸣。

4. 诗史价值:开创"以破屋写天下"的杜甫式书写范式,后世白居易《新制布裘》、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皆受其影响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甫此诗最动人处在于苦难中的精神突围。当秋风撕裂茅屋、顽童抢夺茅草、冷雨浸透被褥时,诗人突然将视野从"床头屋漏"推向"广厦千万间"。这种思想跳跃不是空喊口号,而是建立在"自经丧乱少睡眠"的生命体验上。元代诗评家方回指出:"子美饥寒而念人饥寒,是仁心自然流露。"诗中"欺我老无力"的无力感与"大庇天下"的豪情形成张力,恰恰印证了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"的理想人格。

范文二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叙事艺术值得玩味。诗人先以蒙太奇手法展现茅草飞行轨迹:从"卷我屋上三重茅"到"挂罥长林梢",再到"飘转沉塘坳",镜头由近及远又由高到低。接着特写群童抢茅的戏剧性场面,最后定格在"倚杖自叹息"的孤独剪影。这种具象描写为后文的抒情奠定真实感,使"安得广厦"的呼喊不显空洞。清人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评:"前半叙事质直如话,后半抒情突然破空,此老独开生面处。"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三重茅(chóng)、挂罥(juàn)、塘坳(ào)、布衾(qīn)

2. 文学常识:歌行体特征、杜甫"沉郁顿挫"风格、安史之乱与文人创作
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与直抒胸臆结合、比喻与夸张的运用、细节描写作用

4. 思想内涵:推己及人的仁者情怀、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、儒家兼济理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公然抱茅入竹去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:揭示战乱导致道德崩坏,儿童尚且趁火打劫,暗示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。

解析:需联系安史之乱背景,诗人以小见大展现乱世伦理危机。

2、问:分析"布衾多年冷似铁"的双重含义。

答:既写棉被因使用多年而硬冷,又暗喻战乱中人情冷漠如铁。

解析:杜诗常用器物寄托世态炎凉,如《空囊》"囊空恐羞涩"。

3、问:结尾突发宏愿在艺术上有何效果?

答:形成情感高潮与思想飞跃,使个人苦难升华为普世关怀。

解析:参照李白"欲上青天揽明月"的突兀笔法,体现诗思的跳跃性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俄顷风定云墨色"主要运用了:

A. 比喻

B. 夸张

C. 借代

D. 白描

答案:D

解析:如实描写风停后乌云密布的景象,属白描手法。

2、下列哪项最能体现杜甫的儒家思想:

A. 唇焦口燥呼不得

B. 长夜沾湿何由彻

C.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

D. 娇儿恶卧踏里裂

答案:C

解析:"大庇天下"直接体现仁政理想,其他三项仅写个人困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