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绝句·两个黄鹂鸣翠柳》原文和鉴赏

《绝句·两个黄鹂鸣翠柳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9 10:45:01

《绝句·两个黄鹂鸣翠柳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的《绝句·两个黄鹂鸣翠柳》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生机盎然的画面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闲适心境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绝句。

原文

《绝句》唐·杜甫

两个黄鹂鸣翠柳,

一行白鹭上青天。

窗含西岭千秋雪,

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译文

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婉转啼鸣,

一行白鹭振翅飞向湛蓝的天空。

窗外可见西岭山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,

门前停泊着从万里之外东吴驶来的船只。

注释

【黄鹂】黄莺,鸣声清脆悦耳。"鸣翠柳"以声衬静,突出春意。

【白鹭】水鸟名,"上青天"的动势与"鸣翠柳"形成空间呼应。

【窗含】"含"字拟人化,将远景融入窗框构图,体现以小见大的匠心。

【千秋雪】既实指岷山积雪,又暗含历史沧桑感。

【东吴】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,此处代指长江下游地区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64年春,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暂得安定时所作。安史之乱后,诗人流离西南,此诗反映其暂时摆脱战乱阴影后,对平静生活的珍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四句皆对仗,前两句工对,后两句宽对,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韵律。

2. 色彩运用:黄鹂、翠柳、白鹭、青天构成明快色调,雪与船的意象拓展画面纵深感。

3. 时空处理:近景的鸟鸣与远景的雪山,眼前的泊船与万里的行程,形成多维时空交织。

4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景,实则暗含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与对家国命运的隐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甫此诗最妙处在"含""泊"二字的经营。窗框截取雪山如画,门庭收纳行船万里,两个动词将宏阔天地浓缩于方寸之间。黄鹂白鹭的鲜活动态与千秋积雪的永恒静穆形成生命与时间的对话,寻常景物经诗人点化,顿生哲学意味。这种"尺幅千里"的构图手法,正是盛唐绝句的至高境界。

范文二

诗中暗藏两条情感线索:明线是春日闲适之乐,"鸣""上"等动词充满生机;暗线则是"千秋""万里"透露的羁旅之思。东吴船只令人联想"门泊洞庭船"的旧句,暗示诗人虽暂得栖身,仍心系中原。这种乐景与哀情的微妙平衡,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一贯风格。

关于《绝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鹂(lí) 鹭(lù) 泊(bó)

【文学常识】七言绝句体裁,杜甫"以诗为画"的代表作

【艺术手法】动静结合、远近对照、色彩映衬

【意象体系】黄鹂(生机)、白鹭(高洁)、雪(永恒)、船(漂泊)

【思想情感】表面闲适欢快,深层蕴含家国之思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窗含西岭千秋雪"中"含"字的妙处何在?

答:将静止的窗框拟人化,使雪山景象如被主动收纳,增强画面构图感。

解析:炼字精当,体现杜甫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创作态度。

2、问:诗中黄鹂与白鹭的意象有何象征意义?

答:黄鹂象征生命的欢愉,白鹭代表高洁的志向,共同构成理想人格的投射。

解析:动物意象的选择体现诗人精神追求,与尾联的沧桑感形成张力。

3、问:全诗如何通过空间处理表达情感?

答:近景的鲜活与远景的苍茫并置,暗示诗人身处安宁却心系天下的矛盾心境。

解析:空间层次实为心理空间的外化,体现杜诗"沉郁顿挫"的特点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门泊东吴万里船"中"泊"的正确释义是:

A. 湖泊

B. 停靠

C. 漂泊

D. 船舶

答案:B

解析:此处作动词用,指船只停泊,与上句"含"字形成动作呼应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
A. 通篇对仗

B. 虚实相生

C. 用典繁密

D. 色彩鲜明

答案:C

解析:此诗以白描见长,无明显典故运用,其他三项均为显著特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