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壕吏》原文和鉴赏
《石壕吏》是杜甫“三吏三别”中的代表作,通过老妇被抓服役的惨剧,揭露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苦难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杜甫的写实主义精神。
《石壕吏》杜甫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译文
傍晚投宿石壕村,差役夜里来抓人。
老翁翻墙急逃走,老妇出门探情形。
差役呵斥多凶狠!老妇哭得多悲辛!
听她上前诉苦情:三个儿子守邺城。
一个捎信刚到家,两个最近已战死。
活人暂且偷生存,死者永远长别离!
家中再没其他人,只有吃奶小孙儿。
孙儿母亲未改嫁,进出没有完整衣。
老妇虽已力气衰,请让我跟差役去。
赶快应征河阳役,还能准备早饭菜。
夜深人静语声歇,似闻低声抽泣音。
天亮继续赶路程,只能与老翁道别。
注释
【石壕】今河南陕县东石壕镇。
【邺城】今河南安阳,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激战地。
【一何】多么,副词强化情感。
【乳下孙】正在哺乳的婴儿,暗示家庭破碎。
【幽咽】低声抽泣,以声衬寂手法。
创作背景
公元759年,唐军邺城大败后强行抓丁。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中目睹民间惨状,写下组诗。时年47岁的杜甫历经战乱漂泊,其“诗史”风格在此时期成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“暮投”到“天明”,完整呈现事件始末。
2. 语言:白描手法,“吏呼”“妇啼”等动态描写极具画面感。
3. 思想:通过个体悲剧反映时代苦难,体现儒家仁政思想。
4. 艺术:结尾“独与老翁别”的留白,引发读者无限联想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以冷峻笔触构建双重对照:差役的暴怒与老妇的哀苦,战场的死亡与家庭的破碎。老妇“请从吏夜归”的主动,实则是用自我牺牲保全残破家庭。诗人不置评说,但“如闻泣幽咽”的细节描写,将无声之痛推向极致。这种克制的叙事,比直白控诉更具震撼力。
范文二
诗中隐藏着精妙的时空转换。明写老妇遭遇,暗指三个儿子的命运;眼前石壕村的黑夜,连接着邺城战场的血色。杜甫用“乳下孙”与“新战死”形成生命循环的隐喻,揭示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碾压。结尾老翁的独自存活,暗示悲剧仍在延续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】逾(yú,翻越)、戍(shù,驻守)、邺(yè)城、幽咽(yōu yè)
【手法】白描叙事、细节描写、以声衬寂
【意象】“乳下孙”象征希望与绝望并存,“无完裙”指代极端贫困
【主题】战争苦难、底层挣扎、儒家仁爱思想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“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:对比与反复修辞。通过差役怒吼与老妇哀哭的强烈反差,突出官民矛盾。
解析:两个“一何”重复使用,强化情感张力。
2、问:老妇自请服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:展现兵役制度的残酷与百姓的无奈选择,母亲为保全儿媳和婴儿被迫牺牲。
解析:需联系唐代“府兵制”崩溃的历史背景。
3、问:结尾“独与老翁别”有何深意?
答:暗示家庭彻底破碎,老妇命运未卜,留下开放式悲剧结局。
解析:与开头“老翁逾墙走”形成闭环结构。
二、选择题
1、“三男邺城戍”中“戍”的正确释义是:
A. 训练
B. 驻守
C. 进攻
D. 退伍
答案:B
解析:“戍”在唐诗中特指边疆驻防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浪漫想象
B. 白描叙事
C. 细节真实
D. 留白手法
答案:A
解析:杜甫此作为典型写实风格,无浪漫主义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