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登高》原文和鉴赏

《登高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8 08:00:02

《登高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的《登高》被誉为"七律之冠",通过登高所见秋景,抒发了诗人漂泊孤独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。本文将完整呈现这首千古名作,并提供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解析及鉴赏范文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。

原文

登高

杜甫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译文

秋风猛烈,天空高远,猿猴哀鸣声声;

水中小洲清澈,沙滩洁白,鸟儿盘旋飞回。

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;

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来。

漂泊万里,每逢秋日更添羁旅之悲;

人生暮年多病,独自登上高台。

生活艰难,心中苦恨催生满头白发;

穷困潦倒,最近连浊酒也无力再饮。

注释

渚(zhǔ)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

萧萧:象声词,形容落叶声。

作客:指漂泊异乡。

百年:指人的一生。

繁霜鬓:形容白发如霜般密集。

新停:最近停止。杜甫因肺病戒酒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,杜甫时年56岁,寄居夔州。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由盛转衰,诗人饱经战乱漂泊,贫病交加。重阳节登高时,面对萧瑟秋景,感怀身世,写下了这首"古今七律第一"的杰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符合律诗"起承转合"的章法。

2. 语言艺术:全诗对仗工整,"风急"对"渚清","无边"对"不尽",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。

3. 意象运用:"猿啸哀""落木萧萧"等意象烘托出悲凉氛围,与诗人境遇相呼应。

4. 情感表达:将个人病痛、漂泊之悲与家国之忧融为一体,体现沉郁顿挫的杜诗风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登高》最显著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。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但情与景始终相互渗透。首联"风急天高猿啸哀"中,"哀"字既是猿声的客观描述,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。颔联"无边落木"与"不尽长江"形成空间上的无限延伸,暗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焦虑。后四句直抒胸臆,"万里""百年"等时空意象,将个人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,使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
范文二

杜甫在此诗中展现出高超的语言锤炼功力。全诗八句皆对,却无斧凿痕迹。"风急"与"渚清"、"天高"与"沙白"的工对中,暗含声色的对比变化。"萧萧"与"滚滚"的叠词运用,既模拟自然声响,又强化了情感节奏。尾联"艰难苦恨"四字,浓缩了诗人半生坎坷,而"新停浊酒杯"的细节,更见其贫病交加的窘境。这种以简驭繁、寓大于小的艺术手法,正是杜甫律诗的精髓所在。

关于《登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渚(zhǔ)、萧萧、作客、百年、繁霜鬓、潦倒

2. 文学常识:此诗被誉为"古今七律第一",创作于杜甫夔州时期

3. 艺术手法:情景交融、工对、叠词、意象叠加

4. 思想情感:羁旅之愁、垂老之悲、忧国之思

5. 意象分析:猿啸、落木、长江、霜鬓等意象的象征意义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
答:运用了对仗、叠词和意象叠加手法。"无边"对"不尽","萧萧"与"滚滚"为叠词,落木与长江形成意象叠加。

解析:这两句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,营造出雄浑悲凉的意境。

2、问:诗中"万里悲秋常作客"反映了杜甫怎样的生活状态?

答:反映了诗人长期漂泊异乡、羁旅困顿的生活状态。

解析:"万里"言漂泊之远,"常作客"强调羁旅时间之长,与"悲秋"情感相呼应。

3、问:尾联"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"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?

答:表达了生活困顿的无奈、年华老去的悲凉、贫病交加的苦闷,以及借酒浇愁而不得的绝望。

解析:两句浓缩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多重困境,情感沉痛至极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渚清沙白"中的"渚"字正确读音是:

A. zhě

B. zhǔ

C. chǔ

D. zǔ

答案:B

解析:"渚"指水中小块陆地,读音为zhǔ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《登高》的艺术特色?

A. 通篇对仗

B. 善用典故

C. 情景交融

D. 沉郁顿挫

答案:B

解析:此诗几乎不用典故,以白描见长,其他三项都是其显著特色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