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静夜思》原文和鉴赏
《静夜思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,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游子月夜思乡的深情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绝句。
《静夜思》
唐·李白
床前明月光,
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
低头思故乡。
译文
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,
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秋霜。
抬头凝望天上的明月,
低头时不禁思念起遥远的故乡。
注释
"床前明月光":床,指井栏或坐卧之具;月光清冷皎洁,暗示夜深人静。
"疑是地上霜":疑,怀疑;霜,比喻月光清冷洁白,营造秋夜寒意。
"举头望明月":举头,抬头;明月象征团圆,反衬游子孤独。
"低头思故乡":思,思念;直抒胸臆,点明主题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(726年),李白26岁时客居扬州。当时诗人离乡背井,在秋夜望月时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思乡之作。盛唐时期文人漫游成风,但羁旅之思仍是永恒主题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四句五言,起承转合自然。"疑"字转折巧妙,"举头""低头"形成动作呼应。
2. 语言:明白如话却意境深远,"月光""霜"的比喻新颖贴切。
3. 艺术:白描手法,通过视觉转换(地上-天上-内心)展现心理活动。
4. 思想:表达人类共通的乡愁,展现盛唐文人特有的豪迈与细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小诗的魅力在于将寻常景物点化为不朽意象。诗人捕捉"月光-霜"的视觉错觉,在"举头低头"的瞬间动作中,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飞跃。清人沈德潜评其"偶然得之,遂成绝唱",正道出这种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。二十字中,月光、秋霜、游子、故乡构成多维时空,既有刹那的直觉感悟,又蕴含永恒的人类情感。
范文二
李白以剑客的豪放写游子的柔情,在《静夜思》中形成独特张力。前两句冷静观察,后两句直抒胸臆,这种"冷热交替"的抒情方式,比一味伤感更显深沉。诗中"明月"意象具有双重性:既是实景描写,又暗用《子夜四时歌》"仰头看明月,寄情千里光"的典故。这种古今交融的表现手法,使个人情怀获得了普遍意义。
关于《静夜思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:注意"床"的古今异义,"疑""举"的准确释义。
2. 文学常识:五言绝句体裁,李白"诗仙"称号及其浪漫主义风格。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比喻、动作描写、情景交融。
4. 意象分析:明月(思乡)、秋霜(孤寂)的象征意义。
5. 情感主旨:羁旅情怀与人类共通的乡愁体验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诗中"疑是地上霜"的"疑"字有何表达效果?
答:既写出月光皎洁如霜的视觉感受,又暗示诗人恍惚的思乡心境。
解析:一字双关,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绪自然融合。
2. 问:分析"举头""低头"的动作描写作用。
答:形成空间转换和情感递进,展现望月思乡的完整心理过程。
解析:动作细节具体可感,比直接抒情更含蓄有力。
3. 问:本诗体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语言特点?
答:语言清新自然,不加雕饰却意境深远,体现"清水出芙蓉"的艺术追求。
解析:印证了李白"天然去雕饰"的诗学主张。
二、选择题
1. 诗中"床"最可能指:
A. 卧具
B. 井栏
C. 坐榻
D. 窗台
答案:B
解析:据考古发现和唐诗用例,唐人多称井栏为"床"。
2. "低头思故乡"表现的情感是:
A. 仕途失意
B. 羁旅愁思
C. 人生无常
D. 怀才不遇
答案:B
解析:直接点明思乡主题,与盛唐文人漫游风气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