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代表作《山居秋暝》,提供原文、精准翻译、逐句注释,并深入分析其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读者可通过本文系统掌握该诗的文学价值与考试要点。
原文
《山居秋暝》·王维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译文
新雨过后的空山,暮色中透着秋凉。
月光穿透松林缝隙,清泉在石上潺潺流淌。
竹林喧响是浣纱女归来,莲叶晃动因渔舟穿行。
任凭春日芳华消逝,隐者仍愿长居此乡。
注释
【空山】人迹罕至的山林。"空"既写实景又喻禅境。
【新雨】拼音:xīn yǔ。刚停的秋雨,营造清新氛围。
【浣女】拼音:huàn nǚ。洗衣女子,化用《诗经·豳风》意象。
【王孙】典出《楚辞·招隐士》,此处反用其意,代指隐士。
创作背景
天宝年间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。其时李林甫专权,诗人半官半隐,将禅宗思想与山水审美结合,开创"诗中有画"的独特风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写静景,五六句转动态,末二句抒情,章法严谨。
2. 语言:"照""流""喧""动"四个动词精准捕捉光影声响。
3. 思想:通过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的对比,表达隐逸之志。
4. 艺术:青绿山水构图与水墨留白技法在诗中完美转化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"二句,以光影的层次感构建立体空间。松针的疏密形成天然滤镜,月光被筛成碎银;泉水流动的轨迹与石块的肌理形成刚柔对比。这种视觉转化能力,正是王维作为画家诗人的独到之处。
范文二
尾联的反用典故耐人寻味。《楚辞》中"王孙游兮不归"原为招贤之意,王维却以"自可留"宣告隐居决心。这种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,既体现盛唐文人精神独立,又暗含对官场政治的疏离态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:暝(míng)、浣(huàn)、歇(xiē)的读音与释义。
2. 意象:空山(禅境)、清泉(高洁)、莲(隐逸)的象征系统。
3. 手法:视听结合(竹喧-莲动)、虚实相生(春芳-秋暝)。
4. 文学史地位: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典范之作。
重点试题
一、简答题
1. 问:"竹喧归浣女"如何体现王维的诗画结合特色?
答:先闻其声后见其人,类似画作"露其半"的留白手法。
解析:通过听觉引导视觉想象,符合中国画"远人无目"的美学原则。
2. 问:诗中"秋暝"与"春芳"的对比有何深意?
答:以季节更替暗示诗人超越时序的隐逸心境。
解析:打破《楚辞》悲秋传统,体现禅宗"当下即是"的时空观。
二、选择题
1. "天气晚来秋"中"晚来"的正确理解是:
A. 傍晚来临
B. 季节迟暮
C. 晚年感悟
D. 时间错觉
答案:A
解析:与首句"新雨后"共同构成黄昏秋景的时间坐标。
2. 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点:
A. 色彩浓艳
B. 动静相生
C. 诗画交融
D. 典故反用
答案:A
解析:王维善用青绿浅绛,但本诗以水墨淡雅为主色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