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牧《清明》原文和鉴赏
《清明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,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清景象与行人的孤寂心境。诗中意象凝练,情感含蓄,展现了杜牧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。
原文
清明
唐·杜牧
清明时节雨纷纷,
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
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译文
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,
路上行人落魄失魂。
询问何处有酒家可以歇脚,
牧童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。
注释
"清明":二十四节气之一,传统扫墓祭祖的节日。
"雨纷纷":形容细雨连绵不断,营造凄迷氛围。
"欲断魂":极言行人心情低落,神魂恍惚。
"杏花村":虚指开满杏花的村落,暗含生机与希望。
创作背景
杜牧写此诗时正辗转于各地任职,仕途不得志。清明时节独行异乡,触景生情,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融入自然景象的描写中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抒情,后两句叙事问答,章法严谨。
2. 语言:用词平易却意境深远,"纷纷""断魂"等词极具表现力。
3. 意象:细雨、行人、牧童、杏花等意象组合,构成完整画面。
4. 情感:表面写清明愁绪,实则寄托人生漂泊的深沉感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牧以清明细雨起兴,用"欲断魂"三字将自然气候与心理状态巧妙融合。诗中行人问路的细节,看似平常却暗含深意。末句牧童遥指的杏花村,在凄迷雨景中勾勒出一抹亮色,体现了诗人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。
范文二
这首七绝最妙处在虚实相生。前两句实写雨中清明的阴郁,后两句虚写杏花村的明媚。一问一答间,完成情感转折。牧童的出现不仅解决叙事需要,更以天真烂漫反衬行人愁绪,形成强烈艺术张力。
关于《清明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纷纷(fēn fēn)、断魂(duàn hún)、借问(jiè wèn)
文学常识:杜牧晚唐诗人,与李商隐并称"小李杜"
艺术手法:情景交融、虚实结合、白描手法
意象分析:雨-愁绪;杏花-希望;牧童-纯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诗中"欲断魂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:极言行人心情低落至极点,神魂恍惚的状态。
解析:通过夸张手法强化清明时节的哀伤氛围。
2、问:末句"牧童遥指杏花村"有何深意?
答:在阴郁中暗藏生机,以明媚意象平衡全诗情感基调。
解析:体现杜牧诗歌哀而不伤的艺术特色。
3、问:简析本诗的语言风格。
答:平易自然却意蕴深远,用常见词汇构建丰富意境。
解析:典型体现唐诗"看似寻常最奇崛"的特点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清明时节雨纷纷"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:
A. 比喻
B. 白描
C. 用典
D. 拟人
答案:B
解析:直接描绘清明雨景,不加修饰,体现白描特征。
2、诗中"杏花村"的意象象征:
A. 官场黑暗
B. 人生希望
C. 季节更替
D. 历史变迁
答案:B
解析:在阴郁氛围中,杏花象征生机与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