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"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"原文和鉴赏

"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"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2 12:58:01
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——王勃《滕王阁序》名句解析

本文围绕唐代王勃《滕王阁序》中的千古名句展开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逐句注释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揭示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。

《滕王阁序》(节选)

唐·王勃

落霞与孤鹜齐飞,

秋水共长天一色。

译文

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舞,

秋日的江水与辽阔天空融为同一片青碧。

注释

【落霞】夕阳映照的云彩。"霞"读xiá,指日光折射的云气。

【孤鹜】独飞的野鸭。"鹜"读wù,此处暗喻漂泊的文人。

【秋水】秋季澄澈的江水,古人认为此时水质最清。

【长天】辽阔天空,象征永恒的自然。

艺术表现:上下句形成时空对仗,"飞"与"色"动静结合,构建天地交融的立体画面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675年,王勃赴交趾探父途经洪州,适逢滕王阁重修盛会。二十六岁的诗人即席作序,在"无路请缨"的失意中,以自然意象寄托超脱之思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双句工对,前句动态写近景,后句静态绘远景,形成视觉延伸。

2. 语言:仅用十四字,通过"与""共"的连词运用,实现物象的浑然天成。

3. 思想:在个人孤独(孤鹜)与天地永恒(长天)的对照中,展现生命意识的觉醒。

4. 艺术:将南朝骈文的藻丽转化为唐人的气象,开创"以我观物"的抒情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两句以宇宙视角消解个体孤独。孤鹜虽是诗人自况,却在落霞的辉映中获得审美升华。水天合一的青碧色调,既是对庾信"秋水牵沙落"的发展,更以色彩哲学构建物我两忘的境界。王勃将六朝工笔转化为写意泼墨,预示盛唐山水诗的来临。

范文二

名句暗含三重时空:霞光流动的刹那、秋水长天的永恒、孤鹜振翅的奋进。这种"瞬间即永恒"的辩证,比张若虚"江畔何人初见月"早半个世纪。色彩运用尤见匠心,霞的绚烂与水的澄净形成补色关系,在视觉张力中完成生命诗学的表达。

关于《滕王阁序》的考试重点

【文学常识】骈文鼎盛期代表作,与骆宾王《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》并称"初唐双璧"。

【关键字词】鹜(wù)/ 凫(fú)区分;"潦水尽"中"潦"读lǎo;"邺水朱华"典出曹植。

【意象体系】孤鹜-羁旅、秋水-澄澈、长天-永恒、落霞-绚烂易逝。

【意境特征】以有限空间呈现无限时空,体现"咫尺万里"的美学观念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孤鹜"意象承载了作者哪些情感?

答:既包含怀才不遇的孤独,又暗含特立独行的人格追求。

解析:动物意象的人格化处理,是唐人超越六朝咏物诗的重要标志。

2、问:为何说"秋水共长天一色"体现唐代美学革新?

答:突破南朝"形似"传统,通过色彩通感实现"神似"飞跃。

解析:这种"不著一字尽得风流"的手法,直接影响王维"江流天地外"的创作。

3、问:两句在空间处理上有何特点?

答:近景动态(飞)与远景静态(色)交织,形成中国画"三远法"的文学表达。

解析:这种空间意识与阎立本《步辇图》的透视法互为印证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与"落霞"形成情感对照的是:

A. 孤鹜

B. 秋水

C. 长天

D. 齐飞

答案:A

解析:绚烂的晚霞反衬孤鹜的寂寥,构成盛衰映照。

2、下列哪项不属于这两句的艺术创新:

A. 打破四六骈偶

B. 化用《楚辞》意象

C. 创造色彩通感

D. 使用虚词连接

答案:B

解析:此句意象源自南朝山水诗,非直接继承《楚辞》传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