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原文及"安得广厦千万间"鉴赏解析
本文全面解析杜甫现实主义名作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重点解读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深刻内涵。
原文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
唐·杜甫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
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
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
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译文
八月深秋狂风怒号,卷走我屋顶多层茅草。
茅草飞过江散落岸边,高的挂在树梢,低的沉入水洼。
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无力,竟当面抢走茅草跑进竹林。
喊得口干舌燥也追不回,回家拄着拐杖独自叹息。
不久风停乌云密布,秋日天空阴沉昏暗。
多年棉被冷硬似铁,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。
屋顶漏雨没有干燥之处,雨线密集下个不停。
战乱以来本就少眠,这湿冷长夜如何挨到天明!
怎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房屋,庇护天下贫寒读书人欢颜安居,风雨再大也安稳如山。
唉!若真能突然出现这些房屋,我独住破屋冻死也心甘!
注释
三重茅:多层茅草。唐代屋顶多用茅草层层铺设。
挂罥(juàn):缠绕悬挂。生动表现茅草被风卷至树梢的动态。
塘坳(ào):低洼积水处。与"长林梢"形成空间对比。
忍能:竟忍心。反诘语气强化对儿童趁火打劫的痛心。
布衾:布制被子。"冷似铁"用触觉比喻写生活困顿。
雨脚如麻:形容雨线密集。与"无干处"构成空间压迫感。
突兀:高耸貌。转接虚景时的强烈视觉意象。
创作背景
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秋作于成都浣花溪草堂。时安史之乱未平,杜甫弃官漂泊至蜀,在友人严武帮助下建草堂暂居。是年八月狂风破屋,继以暴雨,诗人由自身困境推及天下寒士,遂成此诗。宋代黄鹤《杜诗详注》指出:"老杜夔州以后诗,愈老愈剥落,此独不然,正以穷极而工。"
作品解析
1. 叙事结构:采用"破屋-困居-抒怀"三阶递进。前八句实写风卷茅屋、孩童抢茅、夜雨漏屋三重打击;中四句转入心理描写;末五句突发奇想,完成个人苦难到普世关怀的升华。
2. 对比艺术:空间上"江郊-林梢-塘坳"的立体铺展,时间上"风怒号-云墨色-雨如麻"的进程推进,情感上"自叹息-何由彻-死亦足"的层层深化,构成多维度的艺术张力。
3. 白描技法:"布衾似铁""雨脚如麻"等生活细节的真实刻画,体现杜甫"诗史"笔法。清人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评:"直书所见,性情面目,涌出纸上。"
4. 思想境界:末段突破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"的传统,展现"宁苦身以利人"的崇高人格。明代王嗣奭《杜臆》称:"此老胸中,实有'同胞物与'之意。"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展现杜甫诗艺的巅峰状态。开篇"风怒号"三字如闻其声,后续"飞""渡""洒""挂""飘""转"六个动词连用,形成动态蒙太奇。诗人以画家眼光捕捉茅草飘散轨迹,从江郊到林梢再到塘坳,构建出三维空间意象。这种精准的物象描写能力,使读者如临其境,为后文抒情奠定真实基础。
范文二
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千古之问,彰显杜甫的民本思想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将理想房屋设定为"广厦"而非宫殿,强调实用功能而非权势象征。三个递进式条件状语——"大庇""俱欢颜""安如山",层层推进对安居理想的具象化。结尾"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"的自我牺牲精神,与范仲淹"先天下之忧而忧"形成跨越三百年的精神共鸣。
关于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三重茅(chóng máo)、挂罥(juàn)、塘坳(ào)、布衾(qīn)、突兀(wù)
2. 文学常识:此诗体现杜甫"沉郁顿挫"风格,与《三吏》《三别》同属现实主义代表作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空间转换、虚实相生、卒章显志
4. 意象解析:秋风(肃杀)、茅屋(贫寒)、广厦(理想)、雨脚(压迫)
5. 思想内涵: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、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、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安得广厦千万间"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转变?
答:由个人苦难上升到对天下寒士的普遍关怀,展现儒家"推己及人"的仁爱思想。
解析:这种"小我"到"大我"的升华,是杜甫晚年诗作的重要特征。
2、问:诗中"公然抱茅入竹去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:反映战乱时期道德沦丧、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,儿童抢劫折射生存困境。
解析:杜甫善用生活细节折射时代特征,此处"群童"行为具有典型性。
3、问:分析"风雨不动安如山"的修辞效果?
答:比喻与夸张并用,将理想房屋的稳固性具象化,与眼前破屋形成强烈反差。
解析:"安如山"三字音韵铿锵,体现杜甫炼字功力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俄顷风定云墨色"中"俄顷"的意思是:
A. 突然
B. 不久
C. 偶尔
D. 瞬间
答案:B
解析:"俄顷"在古诗文中多表示时间短暂,与"顷之"同义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夹叙夹议
B. 虚实结合
C. 用典繁密
D. 细节描写
答案:C
解析:此诗以白描见长,与杜甫《咏怀古迹》等用典诗作风格迥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