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登高》原文与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悲秋艺术分析

杜甫《登高》原文与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悲秋艺术分析

时间:2025-08-11 13:31:49

杜甫《登高》原文与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悲秋艺术分析

杜甫《登高》是唐代七律名篇,以雄浑笔触描绘秋景,抒写诗人漂泊孤愁与家国忧思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,并重点分析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的悲秋艺术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。

原文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译文

秋风猛烈,天空高远,猿猴的哀鸣声声凄切;江水清澈,沙洲雪白,鸟儿盘旋飞回。

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,望不尽的江水奔腾而来。

漂泊万里,客居异乡,面对秋景更添悲凉;人生暮年多病,今日独自登上高台。

世事艰难,白发丛生,心中苦闷郁结;穷愁潦倒,因病戒酒,酒杯也只得放下。

注释

渚清沙白:渚(zhǔ),水中小洲。沙洲澄澈,沙石洁白。

落木萧萧:萧萧,拟声词,形容落叶声。化用《楚辞·九歌》“风飒飒兮木萧萧”,强化秋意肃杀。

百年多病:百年,指晚年。杜甫时年56岁,饱受肺病、风痹等疾困扰。

繁霜鬓:鬓发如霜,喻年华老去、忧思深重。

浊酒:未过滤的粗酒,暗指生活困顿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,杜甫流寓夔州期间。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由盛转衰,诗人漂泊西南,生计艰难,加之年老多病,登高望远时触景生情,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融为一体。

鉴赏

一、意象叠加与情感递进

诗前半写景,后半抒情,结构严谨。“风急天高”“渚清沙白”以简笔勾勒秋日寥廓,而“猿啸哀”“鸟飞回”暗寓羁旅之悲。后四句由“万里”“百年”拓开时空,将个人病苦升华为时代之痛。“繁霜鬓”“浊酒杯”以细节收束,沉痛至极。

二、“落木萧萧”的悲秋范式

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以动态画面展现秋之凋零。“无边”显视野之广,“萧萧”摹声响之凄,落叶与长江的“下”“来”形成俯仰对照,暗喻生命流逝与历史永恒。此句奠定后世悲秋文学的经典意象,如黄庭坚“落木千山天远大”即受其影响。

关于《登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

渚(zhǔ):水中小洲。

萧萧:拟声词,形容风声或落叶声。

繁霜鬓:鬓发斑白如霜。

2. 文学常识

杜甫:字子美,号少陵野老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被誉为“诗圣”。《登高》被推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。

3. 意象分析

落木:象征生命凋零、时光流逝。

长江:暗含历史长河的永恒感。

试题示例

Q:简析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的艺术表现。

A:此句以“无边”拓展空间,以“萧萧”摹声传情,落叶与长江形成动静对照,既描绘秋景肃杀,又隐喻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慨叹,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