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及"会当凌绝顶"少年壮志详解
杜甫早期代表作《望岳》展现其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,诗中"会当凌绝顶"成为千古名句。本文完整呈现诗作原文、精准译文,深入解析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,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文。
原文
望岳
杜甫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译文
泰山究竟何等雄伟?
齐鲁大地青翠绵延望不到边际。
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汇聚于此,
山南山北明暗判若晨昏。
层云升腾涤荡胸襟,
睁裂眼眶目送归鸟入山。
定要登上最高峰巅,
俯瞰群山尽显渺小。
注释
岱宗:泰山别称。"岱"指泰山,"宗"意为尊长。
齐鲁:春秋时两国名,泰山以南为鲁,以北为齐。
造化:大自然。钟:聚集。
决眦(zì):眼角欲裂,形容极目远眺。
会当:定要。凌:登临。
创作背景
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二十四岁的杜甫漫游齐赵之地,时值盛唐气象鼎盛时期。诗人尚未经历安史之乱的人生转折,笔下充满积极进取的青春意气。泰山作为五岳之首,成为其抒发抱负的理想载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布局:前六句写远望泰山之景,后两句抒登临之志,由实入虚,层次分明。
2. 艺术手法:运用夸张(决眦)、拟人(造化钟神秀)等修辞,动静结合展现泰山雄姿。
3. 情感表达:"青未了""割昏晓"等句体现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惊叹,"凌绝顶"彰显建功立业的雄心。
4. 思想内涵:将自然崇拜与人生理想结合,反映盛唐文人积极用世的精神风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望岳》最动人处在于青春气象的完美呈现。诗人以"决眦"的夸张动作捕捉归鸟细节,这种专注的观察力正是年轻特有的生命状态。结尾两句如金石掷地,将登山这一普通行为升华为精神宣言,这种将具象体验抽象为人生哲理的转换,展现出杜甫早期诗作中罕见的豪迈气质。
范文二
诗中"阴阳割昏晓"五字堪称炼字典范。"割"字既写山势阻断阳光形成的明暗分界,又暗含造化之力的锐利锋芒。这种精准又富有张力的动词运用,与王维"大漠孤烟直"的"直"字异曲同工,都是盛唐诗歌语言高度成熟的标志。青年杜甫对语言艺术的敏感把握,在此已现端倪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岱宗(dài zōng)、决眦(jué zì)、造化(zào huà)
文学常识:杜甫"诗圣"称号、盛唐边塞诗派、五岳地理知识
艺术手法:虚实相生、夸张修辞、空间转换
意象分析:泰山(精神图腾)、归鸟(时间隐喻)、众山小(价值参照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阴阳割昏晓"中"割"字的妙处何在?
答:既描绘泰山分割日夜的壮观景象,又赋予造化之力锋锐质感。
解析:动词的精准运用体现杜甫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语言追求。
2、问:尾联体现了怎样的青年心态?
答:展现不畏艰难、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与自信豪情。
解析:需结合盛唐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早期创作特征。
3、问:诗中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?
答:通过空间延展(齐鲁青未了)、时间对比(割昏晓)、感官冲击(荡胸生云)多角度呈现。
解析:分析写景诗的立体化描写手法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决眦入归鸟"中"眦"的正确读音是:
A. cǐ
B. zì
C. chái
D. zī
答案:B
解析:眦指眼角,现代汉语保留古音读zì。
2、下列不属于《望岳》艺术特色的是:
A. 情景交融
B. 托物言志
C. 含蓄委婉
D. 气势磅礴
答案:C
解析:本诗情感表达直接鲜明,与含蓄风格相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