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春望》原文全文及"国破山河在"深度鉴赏
本文全面解析杜甫代表作《春望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,揭示其"诗史"价值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,重点解读"国破山河在"的深刻内涵。
春望
唐·杜甫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译文
国家残破山河依旧存在,
长安春景草木丛生茂密。
感伤时局看见花开落泪,
怨恨离别听到鸟鸣惊心。
战火已经持续三个多月,
一封家信价值堪比万金。
白发越搔越稀疏短少,
简直插不住束发的簪子。
注释
国破: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破,沦陷。
草木深:暗示人烟稀少,暗含"黍离之悲"典故。
花溅泪:移情手法,将诗人泪水投射到花朵。
鸟惊心:反用《诗经》"嘤其鸣矣"的欢愉意象。
烽火:古代边防报警信号,此处指安史之乱战火。
浑欲:简直要。浑,副词,表程度之深。
创作背景
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春作于沦陷的长安。前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,玄宗奔蜀,杜甫携家逃难途中被俘押回长安。诗人目睹都城残破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创作此诗时距《哀江头》写作仅月余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抒怀,形成"景-情-事-志"的经典律诗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"破"与"在"的强烈对比,"溅泪""惊心"的拟人化处理,体现杜诗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特点。
3. 思想内涵:将黍离之悲、家国情怀与身世之感熔铸一体,开创"以时事入诗"的写实传统。
4. 艺术特色: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,七处仄声字密集使用形成哽咽般的节奏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首联"国破山河在"五字重若千钧,形成历史与自然的哲学对话。司马光《温公续诗话》特别指出此句"意在言外",山河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事的脆弱无常。诗人用"草木深"替代直接描写废墟,继承《诗经·黍离》的比兴传统,使都城破败之状更具历史纵深感。这种"以自然写人事"的手法,成为后世战争题材诗歌的经典范式。
范文二
颈联"烽火连三月"展现杜甫惊人的史料意识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至德二载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,二月郭子仪收复河东,三月叛军内部大乱,诗人将实时战况浓缩为精确的时间刻度。"家书抵万金"化用《古诗十九首》"家书抵万金"句,但赋予其安史之乱的特殊语境。吴沆《环溪诗话》评此联"十字含无限凄凉",道出乱世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。
关于《春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搔(sāo)、簪(zān)、浑(hún)、溅(jiàn)
文学常识: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,押平声侵韵
艺术手法:对比、拟人、移情、细节描写
意象体系:山河(永恒)、草木(荒凉)、花鸟(反衬)、烽火(战乱)
思想主旨:忧国伤时、念家悲己的士人情怀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"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?
答:移情入景与反衬手法。将主观情感投射到花鸟,用自然景物的生机反衬人事的悲凉。
解析:继承《楚辞》"香草美人"传统,但突破个人抒情范畴,拓展为社会性情感表达。
2、问:尾联"白头搔更短"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?
答:通过具象化的身体描写,将抽象的家国之忧转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。
解析:这一细节源自诗人真实生活,宋代黄鹤注指出"公时年四十六,而自发已短"。
3、问:全诗如何体现杜甫"沉郁顿挫"的风格?
答:内容上家国双重悲剧叠加,形式上仄声字密集使用,情感表达含蓄深沉。
解析:明代王嗣奭《杜臆》特别赞赏其"末句悲愤含蓄,最得风人之旨"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城春草木深"中"深"字的含义是:
A. 颜色浓重
B. 生长茂盛
C. 时间久远
D. 距离遥远
答案:B
解析:此处形容草木无人修剪而疯长,暗指都城荒芜,与《诗经·黍离》"彼黍离离"异曲同工。
2、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诗的艺术特点:
A. 今昔对比
B. 直抒胸臆
C. 细节刻画
D. 用典自然
答案:B
解析:全诗采用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,即便最沉痛的"国破"也通过景物对比呈现,符合儒家"温柔敦厚"的诗教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