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原文和鉴赏

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5 11:00:02

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原文与鉴赏

本文解析唐代诗人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的千古名句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与深度鉴赏,揭示其超越时空的友情观与艺术魅力。

原文
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
王勃
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
译文

三秦大地拱卫着长安城阙,遥望蜀州五津风烟迷蒙。

与你分别时满怀离愁,我们都是漂泊求官的旅人。

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好友,纵隔天涯也如近邻。

不必在分岔路口像小儿女般泪湿衣襟。

注释

城阙辅三秦:长安城由三秦之地(关中)护卫。"三秦"典出项羽分封秦地三诸侯。

五津:岷江古渡口,借指蜀州。"津"读jīn,渡口之意。

宦游人:古代离家求官者,读huàn yóu rén。

海内: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,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。

比邻:近邻。唐代五家为一比,体现制度文化。

创作背景

王勃约于公元666年任沛王府修撰时作此诗。当时杜少府(县尉尊称)赴蜀州任职,诗人以"初唐四杰"特有的昂扬气度,将传统送别诗的悲戚转为豁达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突破:首联宏大对仗展开空间,颔联转写共同命运,颈联突现精神共鸣,尾联反用传统泣别意象。

2. 时空艺术:"三秦"与"五津"形成地理张力,"海内"与"天涯"构建心理空间。

3. 思想价值:打破"行子肠断"的送别范式,体现初唐士人开阔胸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颈联十四字堪称友情观的哲学表达。诗人将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解构,"存"字强调精神存在的永恒性,"若"字构建虚拟亲近空间。这种超越物理界限的认知,与盛唐"天涯静处无征战"的时空观一脉相承。

范文二

尾联的"无为"暗含道家思想。诗人以"歧路"喻人生选择,用"沾巾"反衬大丈夫气度。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,比直抒胸臆更显深沉,与曹植"丈夫志四海"的刚健诗风遥相呼应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王勃为"初唐四杰"之首,骈文《滕王阁序》更负盛名。

意象体系:"城阙-五津"构成政治中心与边远之地的对照意象群。

手法解析:颈联运用"矛盾修辞",将"天涯"与"比邻"并置产生张力。

重点试题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"海内存知己"中的"存"字有何深意?

答:强调知己之情的精神永恒性,超越物理存在。

解析:动词选择体现诗人对抽象情感的具象化处理。

2. 问:诗中如何体现初唐诗风变革?

答:突破六朝送别诗哀婉传统,开创昂扬豁达的新境界。

解析:需结合"四杰"反对宫体诗柔靡的文学史背景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"无为在歧路"的"无为"指:

A. 不要做作

B. 不必效仿

C. 无需刻意

D. 不能勉强

答案:B

解析:此处"无为"特指不必模仿小儿女泣别之态。

2. 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诗艺术特色?

A. 时空跳跃

B. 以乐景写哀

C. 虚实相生

D. 用典自然

答案:B

解析:全诗无乐景衬哀情手法,属典型设误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