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以纪实笔法描绘战乱中贫士的生存困境,同时展现诗人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重点解析其现实主义精神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。
原文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唐·杜甫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
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
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
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译文
八月深秋狂风怒号,卷走我屋顶多层茅草。
茅草飞过江散落岸边,高的挂在树梢,低的沉入水洼。
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,当面抢走茅草跑入竹林。
喊得口干舌燥也无用,回家拄杖独自叹息。
忽然风停乌云如墨,秋季天空阴沉昏暗。
旧棉被冷硬似铁,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。
屋顶漏雨没有干处,雨线密集下个不停。
战乱后本就少眠,湿冷长夜如何挨到天亮!
怎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房屋,庇护天下贫寒读书人?
若真能出现这些房屋,我独住破屋冻死也心甘!
注释
【三重茅】多层茅草,说明房屋简陋。
【挂罥(juàn)】缠绕悬挂,动词精准表现茅草动态。
【忍能】竟忍心,反问语气强化愤懑。
【俄顷】片刻之间,时间过渡自然。
【布衾】棉布被子,"冷似铁"比喻极写贫困。
【丧乱】指安史之乱,点明时代背景。
【突兀】高耸貌,转接理想与现实。
创作背景
公元761年秋作于成都。安史之乱未平,杜甫在友人严武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草堂。是年严武奉召入京,蜀地发生兵变,诗人生活陷入困顿。此诗即写于茅屋遭风雨摧毁之夜,个人苦难与忧国忧民之情交织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白日狂风到夜雨侵迫,最后突发议论,形成"叙事-抒情-议论"三层递进。
2. 语言艺术:"风怒号""雨脚如麻"等比喻生动,"呼不得""自叹息"等细节真实。
3. 思想升华:结尾由个人遭遇推及天下寒士,体现儒家"仁者爱人"精神。
4. 艺术风格:沉郁顿挫的典型表现,将琐碎生活场景提升为时代缩影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此诗最动人处在于苦难中的精神超越。当秋雨穿透茅屋,诗人却构想出"广厦千万间"的壮阔图景。这种由小见大的笔法,使个人悲欢获得普遍意义。"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"的宣言,已超越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"的传统,展现士人"以天下为己任"的担当。宋代黄彻评其"宁苦身以利人",正是对此种境界的准确捕捉。
范文二
诗中两组意象对比耐人寻味:狂风卷茅的动感画面与"雨脚如麻"的静态压迫形成空间张力;群童盗茅的世俗场景与"大庇天下"的理想宣言构成精神反差。这种双重对照下,物质困境反成为精神高度的垫脚石。清人浦起龙称杜甫"愈困愈坚",此诗正是最佳例证——破败茅屋中矗立着不朽的人格丰碑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三重茅(chóng)、挂罥(juàn)、塘坳(ào)、布衾(qīn)
【文学常识】歌行体特点、安史之乱时间(755-763)、沉郁顿挫风格定义
【艺术手法】白描叙事、比喻修辞(雨脚如麻)、细节描写(娇儿恶卧)
【思想内涵】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、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
【意象分析】秋风象征动荡时局,广厦代表政治理想
重点试题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布衾多年冷似铁"包含哪些深层含义?
答:既写棉被因使用多年而硬化,又暗示家境贫寒无力更换,更隐喻战乱中百姓生活的艰辛。
解析:杜甫善用日常生活细节折射时代苦难,"铁"的比喻兼具质感与温度的双重表现。
2、问:诗人对"群童抱茅"的态度体现了什么?
答:表面愤怒中隐含深切悲悯,理解孩童行为源于战乱导致的普遍贫困。
解析:这种复杂情绪为后文"大庇天下"的胸襟埋下伏笔,展现诗人的人性深度。
3、问:结尾升华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?
答:直抒胸臆的议论抒情,通过假设句式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关怀。
解析:这种"卒章显志"的手法,是杜甫歌行体的典型特征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漠漠"在"秋天漠漠向昏黑"中的意思是:
A. 广阔无边际
B. 寂静无声
C. 阴沉迷蒙
D. 寒风凛冽
答案:C
解析:此处形容云层密布导致的昏暗景象,与《楚辞》"漠漠虚静"的用法不同。
2、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
B. 华丽繁复的典故运用
C. 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
D. 细致入微的生活描写
答案:B
解析:本诗以白描见长,几乎不用典故,与杜甫《秋兴八首》等作品形成鲜明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