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庭筠《商山早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温庭筠的《商山早行》以清晨山行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抒情,展现了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等多角度深入分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,并提供考试重点与试题参考。
原文
晨起动征铎,客行悲故乡。
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
槲叶落山路,枳花明驿墙。
因思杜陵梦,凫雁满回塘。
译文
清晨起床,车马的铃铎已震动;远行之人,心中怀念故乡。
鸡鸣声中,茅店上空残月未落;足迹凌乱,板桥上铺满寒霜。
槲树的枯叶落满山路;枳树的白花映亮驿墙。
不由想起杜陵的梦境;野鸭与大雁,正挤满曲折的池塘。
注释
动征铎(duó):车马行进时铃铛作响。铎,古代乐器或响器。
茅店:简陋的旅店。
槲(hú)叶:槲树的叶子,秋冬凋落。
枳(zhǐ)花:枳树开的花,色白。
杜陵:地名,在今陕西西安东南,诗中代指故乡。
凫(fú)雁:野鸭与大雁,象征自由与归乡。
创作背景
温庭筠晚年漂泊异乡,仕途失意,常以诗歌抒发羁旅之思。《商山早行》作于其离开长安、途经商山时,诗中“杜陵梦”暗指对往昔生活的怀念,透露出浓厚的乡愁与孤独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写早行所见,后四句转入抒情,情景交融。
2. 语言风格:凝练含蓄,善用意象(如“鸡声”“月”“霜”)渲染氛围。
3. 艺术手法:以动衬静(“鸡声”反衬清晨寂静),虚实结合(“杜陵梦”为虚写)。
4. 情感表达:通过羁旅艰辛与故乡温情的对比,突出游子之悲。
鉴赏范文
意象叠加中的羁旅愁思
《商山早行》以密集的意象群勾勒出清晨山行的画面。“鸡声茅店月”一句,将声音、建筑、天象三种意象并置,既点明时间之早,又烘托出行人的孤寂。后联“槲叶落山路”以落叶暗示漂泊无依,而“枳花明驿墙”则以白花的明亮反衬内心的黯淡。全诗未直言愁绪,却通过意象的层层叠加,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羁旅之悲。
虚实相生的空间构建
温庭筠在诗中巧妙运用空间转换手法。前两联实写山行所见,是当下时空;后两联转入对“杜陵梦”的回忆,是虚幻时空。实景中的“板桥霜”冰冷刺骨,虚景中的“凫雁回塘”却温暖鲜活,两者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,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度,也强化了思乡之情的感染力。
关于《商山早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与读音:铎(duó)、槲(hú)、枳(zhǐ)、凫(fú)
文学常识:温庭筠为晚唐“花间派”代表,诗风秾丽含蓄。
意象解析:“鸡声”“月”“霜”象征羁旅艰辛;“凫雁”喻指归乡渴望。
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意象叠加、虚实结合、情景交融。
情感主旨:抒发宦游漂泊之苦与思乡怀旧之情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1. 诗中“鸡声茅店月”一句有何艺术效果?
答案:通过听觉(鸡声)、视觉(茅店、残月)的感官叠加,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,既点明“早行”主题,又暗示行人内心的漂泊之感。
解析:此句典型体现温庭筠“意象密丽”的风格,三个名词并列却构成完整画面,需从多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。
2. 尾联“凫雁满回塘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以自由栖息的禽鸟反衬游子不得归的惆怅,通过梦境中的温馨场景,强化现实中的思乡之痛。
解析:注意“凫雁”的象征意义及虚实手法的运用,需结合全诗情感基调作答。
3. 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。
答案:语言凝练含蓄,善用名词意象直接组合(如“人迹板桥霜”),省略关联词语,形成跳跃性节奏,符合唐代羁旅诗简洁隽永的传统。
解析:需举具体诗句为例,说明其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的表达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