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张继《枫桥夜泊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张继《枫桥夜泊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1 13:43:12

张继《枫桥夜泊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枫桥夜泊》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代表作,描绘了江南秋夜泊舟时的孤寂与羁旅之思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,并整理相关考试要点。

原文

月落乌啼霜满天,

江枫渔火对愁眠。

姑苏城外寒山寺,

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
译文

月亮西沉,乌鸦啼叫,寒霜布满夜空;

江边枫树与渔船灯火相伴,愁绪难眠。

姑苏城外的寒山寺,

夜半钟声悠悠传至客船。

注释

月落乌啼霜满天:乌啼,乌鸦鸣叫;霜满天,形容秋夜寒气弥漫。以视觉与听觉渲染凄清氛围。

江枫渔火对愁眠:江枫,江边枫树;渔火,渔船灯火。以景物反衬游子孤寂。

姑苏城外寒山寺:姑苏,苏州古称;寒山寺,唐代著名寺院。点明地点,增添历史厚重感。

夜半钟声到客船:钟声打破寂静,深化羁旅之愁。唐代寺院有夜半敲钟习俗。

创作背景

张继于安史之乱后漂泊江南,夜泊苏州枫桥时写下此诗。战乱导致的流离失所与仕途失意,使其诗中充满孤寂与乡愁。

鉴赏

一、意象组合的层次感

诗中“月落”“乌啼”“霜天”“江枫”“渔火”“钟声”等意象层层叠加,由远及近,由静至动,构成一幅立体秋夜图。霜天的寒、钟声的远,与愁眠的客子形成情感呼应。

二、以声衬寂的艺术手法

“乌啼”与“钟声”打破夜的沉寂,反而强化了空旷感。钟声从寒山寺传来,跨越时空,将羁旅之思推向高潮。

关于《枫桥夜泊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乌啼(wū tí)、姑苏(gū sū)、寒山寺(hán shān sì)。

文学常识:张继为唐代诗人,此诗反映安史之乱后文人漂泊心态。

意象意境:秋夜、钟声、客船共同营造孤寂清冷的意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

试题1:“江枫渔火对愁眠”中“对”字有何表达效果?

答案:“对”字将江枫、渔火拟人化,仿佛景物与愁眠的诗人相对无言,强化了孤独感。

试题2:简析“夜半钟声到客船”的意境。

答案:钟声打破夜的寂静,既点明寺院文化背景,又以声音的遥远衬托游子漂泊无依的苍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