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绩《野望》原文和鉴赏

王绩《野望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9 12:30:02

王绩《野望》原文与深度解析:隐逸诗人的旷达与孤寂

本文解析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《野望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展现其田园诗中的隐逸情怀与历史价值。读者将了解诗中关键字词、意象运用及考试高频考点。

原文

《野望》

王绩

东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。

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

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。

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。

译文

黄昏时分在东皋眺望,徘徊不定无所依傍。

每棵树都染上秋色,每座山只余落日余晖。

牧人赶着牛犊回家,猎人驮着猎物返回。

四下相望无相识者,长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。

注释

东皋(gāo):诗人隐居之地,今山西河津。

徙倚(xǐ yǐ):徘徊彷徨,体现内心孤寂。

采薇:典出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,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,象征高洁隐逸。

艺术表现:颔联以“树树”“山山”叠词强化秋景萧瑟,尾联用典故暗喻不与世俗同流。

创作背景

王绩由隋入唐,三仕三隐,晚年隐居东皋。此诗作于唐初,时局未稳,诗人借田园景象抒发对乱世的疏离感,延续陶渊明田园诗传统而更具苍凉之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首联点题“望”,中二联绘景,尾联抒怀,符合律诗起承转合。

2. 语言:朴素如白话,“树树”“山山”叠用强化视觉冲击。

3. 思想:表面写田园闲适,实则暗含“无相识”的孤独与对现实的失望。

4. 艺术特色:以秋景渲染寂寥,典故使用含蓄深沉,开唐代山水田园诗先声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隐逸者的精神图谱

王绩将陶渊明的田园诗注入初唐特有的苍劲。诗中“徙倚欲何依”的彷徨,远超陶潜“悠然见南山”的恬淡,折射出改朝换代中文人的无所适从。秋色与落晖的重复铺陈,构建出宏大的孤独感,尾联“采薇”之典更将个人选择升华为道德坚守,形成隐逸诗的新高度。

范文二:律诗化的田园叙事

作为早期五律,《野望》在形式上严谨工整,内容却突破宫体诗藩篱。牧人、猎马的日常画面,被赋予“无相识”的疏离内核。诗人以旁观者视角记录田园,实则暗写自己与时代的隔阂。这种“冷眼热肠”的矛盾表达,成为后世山水诗的经典范式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皋(gāo)、徙(xǐ)、薇(wēi)。

2. 文学常识:王绩号东皋子,初唐隐逸诗人代表,上承陶渊明下启王孟。

3. 意象分析:“秋色”“落晖”象征衰颓,“采薇”喻高洁志向。

4. 艺术手法:叠词强化、典故反用、情景交融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“徙倚欲何依”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?

答: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人生方向的迷茫。

解析:“徙倚”为动态描写,与“无依”形成矛盾,凸显心理挣扎。

2. 问:赏析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”的炼字艺术。

答:“皆”“唯”二字强化秋景的普遍性与衰飒感,叠词增强画面层次。

解析:副词使用精当,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。

3. 问:尾联用“采薇”典故有何深意?

答: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之事,表明自己坚守节操、拒绝迎合时局的态度。

解析:典故使用含蓄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历史共鸣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王绩的诗歌风格最接近:

A. 李白 B. 陶渊明 C. 杜甫 D. 李商隐

答案:B

解析:王绩继承陶渊明田园诗传统,但更具初唐的苍凉感。

2. “长歌怀采薇”中的“采薇”属于:

A. 植物意象 B. 历史典故 C. 战争符号 D. 祭祀仪式

答案:B

解析:典出《史记》,代指隐逸避世的高洁品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