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深度解析与鉴赏
刘禹锡的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巴蜀风情,借少女口吻传递微妙情思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揭示这首七绝中民歌与文人诗融合的艺术特色。
原文
杨柳青青江水平,
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东边日出西边雨,
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译文
江边杨柳青翠欲滴,江水平静如镜,
忽然听见情郎在江面上唱起的歌声。
东边阳光灿烂西边却下着细雨,
说是无晴(情)实则却有晴(情)。
注释
竹枝词:巴渝民歌体裁,刘禹锡改制为文人诗体
晴:双关语,既指天气晴朗,又谐音"情"
唱歌声:一作"踏歌声",展现巴蜀青年对歌传情的习俗
东边日出西边雨:典型巴山蜀水气象景观,暗喻感情明灭不定
创作背景
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,吸收当地民歌元素创作《竹枝词》组诗。唐代文人常有采风传统,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尤其注重从民间文艺汲取养分,此作正是其"诗豪"风格与民歌俚调结合的典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写景叙事,后两句即景设喻,符合绝句起承转合规律
2. 语言艺术:"晴""情"谐音双关,保留民歌活泼本色又见文人炼字功夫
3. 意象运用:杨柳、江水、歌声构成动态画面,比兴手法自然贴切
4. 情感表达:以少女口吻写初恋忐忑,末句转折含蓄点破心事
鉴赏范文
双关妙用的民间智慧
刘禹锡将民歌的修辞智慧提升到新高度。"晴"与"情"的谐音双关,既符合巴蜀地区骤雨忽晴的气候特征,又精准捕捉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理。这种一语双关的手法,比南朝乐府"莲子清如水"更为含蓄自然。清代黄生《唐诗摘钞》评此诗:"双关语妙绝千古",正是看到其以俗为雅的艺术转化。
气象意象的情感投射
诗中气象变化实为心理镜像。东边日出象征希望,西边雨暗示忧虑,这种矛盾空间并置,恰如少女听闻情歌后既喜且疑的心绪。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指出,唐人善用"空间对举法"表现心理张力,此诗正是典型例证。较之李商隐"巴山夜雨"的沉郁,刘禹锡笔下的雨晴变幻更显青春气息。
关于《竹枝词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竹枝词起源巴渝民歌,经刘禹锡、白居易等文人雅化
2. 重点字词:晴(qíng)的双关义、踏(tà)歌的民俗含义
3. 艺术手法:谐音双关、比兴寄托、白描叙事
4. 意象体系:杨柳(离别)、江水(相思)、歌声(传情)
5. 情感主旨:表现民间纯真恋情与地域文化特征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问答题
问:分析"道是无晴却有晴"的艺术表现力
答:该句运用谐音双关,"晴"字既指天气现象,又谐音暗指感情。通过自然现象巧妙传递人物心理,体现民歌语言智慧与文人诗艺的结合。
解析:作答需点明修辞手法、情感内涵及创作风格三个层面。
选择题
题干:下列对《竹枝词》理解错误的是:
A. 保留民歌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
B. 完全沿袭乐府旧题创作规范
C. 体现刘禹锡向民间学习的创作态度
D.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
答案:B
解析:刘禹锡对竹枝词进行的是创新性改造,非简单沿袭乐府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