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原文和鉴赏

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6:57:34

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本文全面解读苏轼豪放词代表作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涵盖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重点,助读者深入把握赤壁怀古的壮阔意境与人生哲思。

原文

【上阕】
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
【下阕】
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
译文

长江滚滚东流,浪涛冲刷尽历代英雄。

旧营垒西侧,人们传说那是三国周瑜征战的赤壁。

陡峭石壁刺破天空,怒涛拍击江岸,卷起千万重雪浪。

壮美江山如画卷,曾涌现多少豪杰。

遥想周瑜当年,小乔刚出嫁,他英姿勃发。

手执羽扇头戴纶巾,谈笑间敌舰化作灰烬。

神游故国战场,该笑我多愁善感,过早白发丛生。

人生犹如梦境,且洒杯酒祭奠江月。

注释

风流人物:杰出历史人物。“风流”指才情与功业。

周郎赤壁:实为黄州赤鼻矶,苏轼借景咏史,非真实古战场。

千堆雪:比喻浪花,化静为动,强化视觉冲击。

羽扇纶巾:儒将装束,颠覆传统武将形象,凸显周瑜智谋风度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五年(1082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谪黄州。游览赤鼻矶时,借三国典故抒发壮志难酬之慨。此时苏轼47岁,历经政治挫折,词中“人生如梦”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张力:上阕写景怀古,下阕抒情言志,时空跳跃自如。

2. 语言特色:“穿”“拍”“卷”等动词使画面极具动态感。

3. 思想内核:英雄业绩与个体渺小对比,展现豁达中的悲凉。

4. 艺术创新:打破婉约词传统,开创“以诗为词”的豪放风格。

鉴赏范文

时空交错中的生命沉思
苏轼以“大江东去”构建宏阔时空,浪淘英雄的意象暗含历史无情。周瑜“谈笑破敌”的潇洒,反衬自身“早生华发”的落寞。末句“酹江月”的仪式感,将个体悲欢融入永恒自然,完成对生命困境的诗意超越。

豪放词的美学突破
“乱石穿空”三句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,石、涛、雪意象叠加,形成立体画面。全词将史实、想象、抒情熔铸一体,打破词为艳科的成见。清代词评家周济称此词“横放杰出,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”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纶(guān)巾、酹(lèi)

文学常识:豪放派代表、词牌双调一百字

核心意象:大江(历史长河)、江月(永恒见证)

表现手法:虚实结合、用典(周瑜典故)、夸张(千堆雪)

重点试题

问:分析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情感内涵

答:既含政治失意的苦闷,又显超脱豁达。酹酒祭江是将个体生命与自然永恒联结的象征性仪式。

解析:需结合苏轼贬谪背景,注意“梦”字的双重性——既有虚无感,又有看透后的释然。

选择题: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词的艺术特色?

A. 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

B. 大量使用生僻典故

C. 开创豪放词风

D. 动词运用极具力度

答案:B

解析:词中仅用周瑜典故且为常见历史人物,非“大量生僻”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