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之涣《凉州词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本文全面解读盛唐边塞诗代表作《凉州词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专业鉴赏,揭示诗中苍茫雄浑的意境与深沉的家国情怀,为读者提供文学研究与考试备考的双重参考。
原文
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译文
黄河如带蜿蜒伸向白云深处,孤零零的戍城依偎在万丈高山之间。
羌笛何必吹奏《折杨柳》的哀怨曲调,要知道春风从来吹不到玉门关外。
注释
万仞山:仞(rèn),古代长度单位,形容山势极高。
羌笛:西北少数民族乐器,常表现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。
杨柳:语带双关,既指《折杨柳》曲调,又暗喻离别的赠柳习俗。
玉门关:汉代重要关隘,唐代成为边塞象征,故址在今甘肃敦煌。
创作背景
唐玄宗开元年间,国力强盛但边患不断。王之涣游历边塞时,目睹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,结合乐府旧题《凉州词》的悲凉基调创作此诗,反映盛唐气象下的隐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写景壮阔,后两句抒情深沉,形成由实入虚的转折。
2. 语言艺术:"远上"二字化静为动,"怨"字拟人化处理,赋予笛声情感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边塞苦寒,实则暗讽朝廷不恤边关将士。
4. 艺术手法:对比手法突出,"白云"与"孤城","春风"与"玉门关"形成强烈反差。
鉴赏范文
雄浑意境中的时代隐喻
首句"黄河远上"的视角突破常规,不从下游仰视而作俯览之势,营造出超验的时空感。次句"孤城"与"万仞山"的体量对比,暗含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渺小。后两句用乐府旧题翻出新意,"春风不度"既是地理写实,更暗喻皇恩难至边陲。这种将自然意象政治化的表达,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家国忧患。
悲而不伤的盛唐气骨
诗中"怨"字值得玩味,表面是埋怨羌笛多事,实则以反语强化悲情。但全诗并无萎靡之气,"黄河""万仞山"的雄浑意象冲淡了哀怨,形成悲壮之美。这种哀而不伤、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,正是盛唐边塞诗区别于晚唐同类作品的核心特征,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王之涣为"旗亭画壁"典故主角之一,属盛唐边塞诗派。
意象体系:玉门关(边塞象征)、杨柳(离别意象)、羌笛(异域文化符号)。
艺术手法:对比反衬(孤城与群山)、双关修辞(杨柳)、以小见大(通过边塞反映政局)。
名句理解:"春风不度"既是自然现象的写实,又暗含对朝廷政策的讽喻。
重点试题
问答题
问:分析"羌笛何须怨杨柳"的深层含义。
答:表面劝慰戍卒不必哀怨,实则揭示边关将士连折柳送别的慰藉都不可得的残酷现实。
解析:需结合"折柳赠别"的唐代习俗与边塞特殊环境作答。
选择题
题干:"黄河远上白云间"的描写视角是:
A.平视 B.仰视 C.俯视 D.移动视角
答案:D
解析:"远上"体现视线由近及远的动态过程,非固定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