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及深度解析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赠予同乡后学马君则的劝学名篇,以自身苦学经历勉励后辈勤学奋进。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,并剖析其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要点。
原文
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……(全文略)
译文
我年幼时便酷爱读书。家境贫寒,无法买书阅读,常向藏书人家借阅,亲手抄录,按约定日期归还。寒冬时节,砚台结冰,手指僵硬不能弯曲,仍不松懈。抄完后跑着送还,不敢稍有延误……(逐句翻译略)
注释
【嗜学】酷爱读书。嗜(shì),极度爱好。
【假借】借阅。假,借。
【砚冰坚】砚台墨水结冰,形容天气极寒。
【弗之怠】不因此懈怠。宾语前置句式。
创作背景
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宋濂告老还乡,同乡青年马君则前来拜访并请教学问。宋濂有感于其求学热忱,结合自身早年勤学经历写成此文,旨在激励后学克服困难、专注治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以"嗜学"开篇,按时间顺序叙述借书、抄录、求师、远行等经历,结尾点明"勤且艰"的劝勉主旨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细节描写(如"砚冰坚"),通过对比("同舍生皆被绮绣"与"余则缊袍敝衣")强化感染力。
3. 思想内涵:强调主观努力可战胜客观困境,体现传统士人"苦学立德"的价值追求。
鉴赏范文
一、逆境求学的精神图腾
文中"足肤皲裂而不知"的细节,将肉体痛苦与精神专注形成张力。作者以"勤且艰"三字凝练苦学真谛,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授,更塑造了寒门学子以勤补拙的文化原型。这种用生命体验书写的劝学篇章,比单纯说教更具震撼力。
二、对比艺术的劝学力量
通过"烨然若神人"的同舍生与"缊袍敝衣"的自我形象对比,凸显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辩证关系。这种"不待外饰"的治学态度,对当下教育仍具启示:真正的学问来自内心的持守,而非外在条件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嗜(shì)学、逾(yú)约、负箧(qiè)曳屣(xǐ)、皲(jūn)裂
2. 文学常识:宋濂为"明初诗文三大家"之一,本文体裁为赠序
3. 名句默写:"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"
重点试题
1. 解释加点词:弗之怠(怠)
答案:懈怠。
解析:"怠"在文言中常表松懈,此处需注意"之"为前置宾语。
2. 分析"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"的描写作用
答案:通过环境细节突出苦学之艰,以身体痛苦反衬求学之诚,增强说服力。
3. 本文主旨句是哪一句?
答案:"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"。
解析:该句直接点明学业成败关键在于专注而非天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