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满江红》古诗原文岳飞鉴赏
岳飞《满江红》以慷慨悲壮之笔抒写抗金报国之志,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精准译文、创作背景解析及深度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词中家国情怀与艺术特色。
原文
【上阕】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
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【下阕】
靖康耻,犹未雪。
臣子恨,何时灭。
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译文
愤怒得头发竖起冲冠,倚靠栏杆时,骤雨初停。抬头远望,对天呼啸,壮志豪情激烈澎湃。三十年来建立的功名如同尘土,转战八千里的征程只有云月相伴。切莫虚度光阴,等年老时徒然悔恨。
靖康年间的国耻尚未洗雪,臣子的愤恨何时能消?我要驾着战车,直捣贺兰山缺。怀着壮志,饿时以敌人肉为食,谈笑间渴饮敌人血。待我重新收复故土,再凯旋回朝报捷。
注释
怒发冲冠:形容极度愤怒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有"怒发上冲冠"之典。
三十功名:岳飞时年三十余岁,视功名如尘土。
贺兰山:借指金国腹地,非实指宁夏贺兰山。
胡虏/匈奴:代指金兵,体现民族仇恨。
天阙:皇宫,喻指朝廷。
创作背景
绍兴六年(1136年),岳飞第二次北伐受阻,被迫撤军。面对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,结合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的国耻,词人在鄂州军营中写下此词。其时金国扶持伪齐政权,而南宋主和派占上风,岳飞"直捣黄龙"的壮志难伸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上阕写壮怀,下阕抒壮志,末句"朝天阙"与开篇"凭栏"呼应
2. 语言特色:善用夸张(怒发冲冠)、对偶(三十功名/八千里路)增强气势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功名与国家命运结合,体现儒家"治国平天下"的理想
4. 艺术手法:虚实相生(贺兰山虚指),时空交错(三十功名/八千里路)
鉴赏范文
时空交织的爱国宣言
词人通过"三十功名"与"八千里路"的时空对举,构建起宏大的叙事框架。"尘与土"的轻蔑与"云和月"的苍茫形成情感张力,将个人奋斗置于民族存亡的历史维度。下阕"饥餐胡虏肉"的极端想象,实则是以文学夸张表达收复失地的迫切,这种决绝态度在南宋妥协氛围中尤显珍贵。
英雄人格的文学写照
全词塑造了立体化的英雄形象:既有"仰天长啸"的豪迈,又有"莫等闲"的警醒;既见"踏破贺兰"的勇武,更含"收拾山河"的担当。词中连续使用"怒""啸""饥""渴"等强烈动词,配合"潇潇雨""云和月"的意象烘托,使情感表达既有爆发力又具持久性,恰如岳飞"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"的人格写照。
关于《满江红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怒发冲冠(guān)、长啸(xiào)、贺兰山缺(quē)、胡虏(lǔ)
文学常识:豪放词代表作、创作于绍兴六年、词牌双调九十三字
核心意象:潇潇雨(环境烘托)、云和月(征途象征)、贺兰山(战略目标)
表现手法:夸张、用典、虚实结合、直抒胸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问答题
问:分析"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"的艺术表现
答:该句运用对偶与比喻,"尘与土"贬抑个人功名,"云和月"烘托征途艰辛,形成时空张力,突出舍小我为国家的崇高境界。
解析:需答出修辞手法、意象作用、情感表达三个层次。
选择题
题干:"靖康耻"所指历史事件是:
A. 岳飞被害 B. 金兵灭辽 C. 北宋灭亡 D. 南宋定都
答案:C
解析:靖康二年(1127年)金军攻破汴京,掳走徽钦二帝,史称"靖康之变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