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白杨礼赞》的原文及写作手法鉴赏

《白杨礼赞》的原文及写作手法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6:00:02

《白杨礼赞》的原文及写作手法鉴赏

茅盾的《白杨礼赞》以西北黄土高原的白杨树为象征,讴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展现托物言志的经典手法。

原文

(上阕)

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,我赞美白杨树!

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,扑入你的视野的,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。

黄的是土,未开垦的荒地,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;

绿的呢,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,是麦田。

(下阕)

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"雄壮",也许是"伟大",诸如此类的形容词;

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,你对当前的"雄壮"或"伟大"闭了眼,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——"单调"!

可不是?单调,有一点儿吧?

译文

白杨树确实非同寻常,我要歌颂它!

汽车在无垠的高原疾驰,映入眼帘的像黄绿交织的巨毯。

黄色是未经开垦的黄土,远古自然伟力塑造的地壳;

绿色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证明——连绵的麦田。

注释

【黄绿错综】"错综"指色彩交织,形成视觉张力,暗喻自然与人文的对抗统一。

【潜滋暗长】"潜"字体现心理活动的隐蔽性,准确捕捉审美疲劳的微妙过程。

【毡子】比喻高原的地貌特征,化抽象为具象,增强画面感。

创作背景

1941年茅盾赴新疆讲学,途经西北时目睹军民抗战的坚韧,借物抒怀。当时正值皖南事变后,作家以白杨象征浴血奋战的北方农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描写-联想-升华"三段式,由实入虚完成象征转换

2. 语言艺术:善用矛盾修辞(如"伟大"与"单调"),形成思想张力

3. 意象系统:黄土高原作为民族生存的隐喻,麦田象征抗争成果

鉴赏范文

象征艺术的巅峰之作

文中白杨从植物学意象升华为精神图腾,其笔法值得细究。作者先以工笔刻画树干"笔直"的姿态,再用排比句强调"绝不旁逸斜出",这种物理特征描写实为精神品格赋形。当文本突然转向"北方的农民",象征完成最终蜕变,物象与心象达到高度统一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象征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
矛盾修辞的审美张力

茅盾刻意制造审美体验的矛盾性。先铺陈高原的"雄壮""伟大",旋即揭示视觉疲劳带来的"单调"感。这种反转实为铺垫,为后文白杨的出场制造戏剧性对比。更深刻的是,这种写法暗合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真实状态——在艰苦卓绝中保持昂扬,恰是最高级的"不平凡"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词:倔强挺立(jué jiàng tǐng lì)、潜滋暗长(qián zī àn zhǎng)

2. 文学常识:本文与《风景谈》构成茅盾"西北组曲"姊妹篇

3. 意象体系:白杨树-哨兵-农民的三级象征结构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问:分析"黄绿错综"的艺术表现效果

答:形成色彩对比的视觉冲击,隐喻自然与人文的对抗统一

解析:需结合下文的"人类劳力战胜自然",点明象征意义

问:作者为何强调白杨树"不平凡"?

答:A. 形态独特 B. 象征坚韧精神 C. 经济价值高 D. 生长环境特殊

答案:B

解析:需联系抗战背景理解"不平凡"的精神内核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