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捕蛇者说》原文及翻译鉴赏
《捕蛇者说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散文名篇,通过捕蛇者蒋氏的遭遇,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。文章以蛇毒与赋税对比,展现百姓在重压下的生存困境,语言犀利,思想深刻。
原文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,触草木尽死,以啮人,无御之者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,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疠,去死肌,杀三虫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募有能捕之者,当其租入。永之人争奔走焉。
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问之,则曰:“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,今吾嗣为之十二年,几死者数矣。”言之貌若甚戚者。
译文
永州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蛇,黑色身体上有白色花纹,接触草木即枯死,咬人无药可救。但晾干后做成药饵,能治麻风、关节病、恶疮,消除腐烂肌肉,杀死体内寄生虫。起初太医奉皇命征集,每年征收两次。招募能捕蛇者抵充赋税,永州百姓争相去做。
有个姓蒋的人家,独享此利已三代。询问他时,他说:“我祖父死于此,父亲死于此,如今我继承此事十二年,多次险些丧命。”说这话时神情极为悲戚。
注释
黑质而白章:蛇皮黑底白纹,象征死亡威胁与利益诱惑并存。
当其租入:“当”读dàng,抵偿之意,反映赋税沉重。
几死者数矣:“数”读shuò,多次,凸显捕蛇高危性。
创作背景
元和四年(809年),柳宗元贬谪永州司马期间目睹民间疾苦。时值唐宪宗推行两税法,地方官吏横征暴敛,百姓不堪重负。作者借永州捕蛇旧事,影射“苛政猛于毒蛇”的社会现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问答体,层层递进揭示主题
2. 对比手法贯穿全篇:蛇毒与赋税、捕蛇者与乡邻的命运反差
3. “说”体散文的创新运用,兼具叙事性与论辩性
4. 白描语言中蕴含强烈批判意识
鉴赏范文
血泪控诉中的艺术张力
文章以冷静笔调叙述惊心动魄的事实。蒋氏三代人“专其利”的惨痛经历,构成对“仁政”的绝妙反讽。作者不直接议论,而是让捕蛇者自述“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”的家族悲剧,通过人物语言塑造出被压迫者的典型形象。结尾“苛政猛于虎”的结论水到渠成,达到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的艺术效果。
寓言外壳下的现实批判
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先秦寓言传统与社会批判结合。异蛇的剧毒属性象征赋税剥削的致命性,而“争奔走焉”的群众行为则揭示生存困境的普遍性。文中“太医以王命聚之”暗指政策源头,体现作者对体制性压迫的深刻认识。这种借小喻大的写法,成为后世讽喻文学的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腊(xī)干肉/挛踠(luán wǎn)关节病/瘘疠(lòu lì)恶疮
文学常识:柳宗元“永州八记”与寓言散文的成就
意象分析:异蛇的双重象征(自然毒性/社会毒性)
重点试题
问答题
问:分析“争奔走焉”反映的社会心理
答:体现百姓在残酷剥削下的两难选择,宁愿冒险捕蛇也不愿承受赋税,反映生存权的丧失。
解析:需结合唐代两税法实施背景作答。
选择题
题干:“专其利三世矣”中“利”指:
A. 捕蛇技术 B. 免赋特权 C. 医药知识 D. 土地所有权
答案:B
解析:原文明确“当其租入”,指用捕蛇抵税的特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