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清照《如梦令》诗词鉴赏
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闲愁与感伤,展现了宋代女性词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小令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情感内涵。
《如梦令》宋·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
浓睡不消残酒。
试问卷帘人,
却道海棠依旧。
知否?知否?
应是绿肥红瘦。
译文
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骤,
沉睡后酒意仍未全消。
询问卷帘的侍女,
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。
你可知道?你可知道?
该是绿叶丰润红花消瘦。
注释
雨疏风骤(zhòu):雨点稀疏而风声急促。"骤"形容风势猛烈突然。
卷帘人:指侍女。宋代贵族女子居室悬帘,需专人卷放。
绿肥红瘦:拟人化修辞,"肥"形容枝叶茂盛,"瘦"暗示花朵凋零,形成色彩与形态的鲜明对比。
知否:重复设问句式,强化词人内心的焦虑与惋惜。
创作背景
此词作于李清照早期婚姻生活期间。北宋崇宁年间(约1104-1106年),李清照与赵明诚居于汴京。当时社会相对安定,文人雅士多耽于诗酒雅集。词中"残酒"意象与宋代士大夫饮酒填词的风尚相合,而惜春情绪则暗含对青春易逝的隐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全词33字,分六句三组,遵循"叙事-对话-感悟"的递进式结构,末两句转折尤显匠心。
2. 语言艺术:"绿肥红瘦"四字浓缩暮春意象,色彩对比与体态拟人兼具绘画美与陌生化效果。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惜花之情,深层暗喻红颜易老的生命焦虑,体现宋代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敏感认知。
4. 表现手法:通过主仆对话制造认知差异,以"却道"转折凸显词人比侍女更细腻的观察力。
鉴赏范文
一、对话中的生命沉思
这首小令的独特价值在于用生活片段折射深刻哲思。侍女"海棠依旧"的平淡应答,反衬出词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。"知否"的急切追问,实则是词人对流逝时光的叩问。末句"绿肥红瘦"以植物生长规律暗喻生命盛衰,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。李清照通过主仆认知差异的巧妙设置,完成了从生活细节到宇宙人生的诗意升华。
二、色彩词的审美突破
"绿肥红瘦"堪称宋词炼字典范。绿色象征生命力,红色代表美好事物,词人用"肥瘦"这对形容人体的词汇修饰植物,打破常规搭配规范。这种通感手法既准确描绘暮春景物特征,又暗含对自身青春将逝的忧思。宋代词论家胡仔在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中特别推崇此句:"此语甚新"。四字中包含的色彩对比、形态拟人、情感投射三重艺术效果,展现出李清照超越时代的语言创造力。
关于《如梦令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李清照号易安居士,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,与辛弃疾并称"济南二安"。
重点字词:风骤(zhòu)的"骤"意为急促;卷(juǎn)帘人的"卷"为动词;绿肥红瘦的"瘦"读shòu。
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对话体结构、通感修辞(绿肥红瘦)、设问句式(知否)。
意象体系:雨疏风骤(环境烘托)、残酒(闲愁载体)、海棠(青春象征)、绿红(生命对比色)。
情感主旨:表层惜花,深层慨叹时光易逝,反映宋代知识女性对生命价值的思考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问答题
1.问:"绿肥红瘦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答:拟人手法("肥""瘦"形容植物)、色彩对比(绿与红)、通感修辞(视觉与体感互通)。
解析:四字凝练多重修辞,体现李清照"以寻常语度入音律"的语言特色。
2.问:词中主仆对话有何深层含义?
答:通过认知差异展现词人比常人更敏锐的生命意识,侍女的对答反衬词人的感伤情怀。
解析:这种"问而不答"的结构设计,源自《诗经》"知我者谓我心忧"的传统表现手法。
3.问:分析"浓睡不消残酒"的情感表达作用
答:暗示前夜借酒消愁的境况,"不消"二字突出愁绪之深连睡眠都无法化解。
解析:与李白"抽刀断水水更流"异曲同工,体现愁绪的绵长深重。
二、选择题
1.下列对"雨疏风骤"理解正确的是:
A. 描写暴雨倾盆
B. 暗示春日将尽
C. 表现词人愤怒情绪
D. 记录具体气象数据
答案:B
解析:"疏""骤"相反相成,准确抓住暮春雨风特征,为下文惜春作铺垫。
2."卷帘人"在词中的作用是:
A. 展现贵族生活
B. 作为情感对照
C. 记录历史场景
D. 介绍人物关系
答案:B
解析:通过侍女麻木的反应,反衬词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,强化抒情效果。
3.下列不属于本词艺术特色的是:
A. 白描手法
B. 典故堆砌
C. 语言凝练
D. 结构精巧
答案:B
解析:全词无一典故,纯以日常语言入词,这正是李清照词作的显著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