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刘长卿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原文和鉴赏

刘长卿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6:13:36

刘长卿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本文解读中唐诗人刘长卿的经典五绝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揭示其白描手法中的孤寂意境与唐代羁旅诗的艺术特质。

原文

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
唐·刘长卿

日暮苍山远,

天寒白屋贫。

柴门闻犬吠,

风雪夜归人。

译文

日暮时分苍茫群山更显遥远,

天寒地冻中茅屋显得格外清贫。

柴门外突然传来犬吠之声,

风雪夜里有人踉跄归来。

注释

苍山远:青黑色山脉在暮色中延伸,暗示旅途漫长("苍"读cāng)

白屋贫:贫寒的茅草屋,"白"既指雪色覆盖,又暗喻屋主清贫

犬吠(fèi):狗叫声打破寂静,反衬山居幽僻

夜归人:双关语,既指主人归家,亦含诗人自况的羁旅意味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大历年间刘长卿任转运使判官时,其常年在荆湘一带督办漕运,冬日行旅中偶宿山民家。当时藩镇割据导致驿道荒废,文人行旅多寄宿民宅,诗中"白屋"正是湘中贫民的典型居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静态写景,后两句动态叙事,形成视觉与听觉的蒙太奇切换

2. 语言艺术:全诗未用一典,却通过"苍""白""贫"等冷色调词构建萧瑟意境

3. 思想内涵:末句"夜归人"的模糊指涉,将个人漂泊感升华为唐代士人的集体孤独

4. 艺术创新:突破盛唐山水诗格局,开创中唐"寒瘦"诗风先声

鉴赏范文

风雪夜归的视觉叙事

诗人以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完成空间转换:首句广角展现暮色群山,次句特写茅屋积雪,后两句突然接入犬吠声画同步。这种由远及近再聚焦声响的写法,比王维"空山不见人"更具叙事纵深感。尤其"风雪夜归人"的开放式结尾,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——那踉跄身影究竟是山民,还是另一个被风雪阻隔的旅人?

白描中的精神图景

全诗表面写实,实则暗藏象征。"白屋"既是实物描写,又隐喻诗人遭贬后的精神困境。元代方回《瀛奎律髓》特别指出"天寒"二字非仅气候描写,实为安史之乱后士人心理温度的写照。犬吠声打破的不仅是山居寂静,更是诗人内心封冻的孤独感,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,正是中唐诗歌转向内心世界的典型例证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苍(cāng)山、犬吠(fèi)、白屋(wū)

文学常识:刘长卿"五言长城"称号、中唐羁旅诗代表、白描手法开创者

意象体系:苍山(羁旅)、白屋(清贫)、犬吠(生机)、风雪(困境)

意境分析:通过冷色调景物与动态声响的对比,构建孤寂中有生机的特殊意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问答题

1、问:诗中"天寒白屋贫"的"白"字有何深层含义?

答:既指积雪覆盖的物理白色,又暗喻屋主生活清贫,同时暗示诗人精神世界的苍凉。

解析:古诗中颜色词常具多重象征,需结合语境与时代背景分析。

2、问:末句"风雪夜归人"的叙事视角有何特殊之处?

答:采用限制性视角,不明确交代归来者身份,形成诗歌意义的开放性。

解析:这种模糊化处理增强读者代入感,是唐代羁旅诗的典型手法。

3、问:全诗如何体现"五言长城"的语言特色?

答:每句皆用主谓宾完整结构,动词精准(远/贫/闻/归),无闲字却意境全出。

解析:刘长卿五绝以句法严谨著称,此诗可见其炼字功力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柴门闻犬吠"在诗中主要作用是:

A. 描写山居生活

B. 以动衬静

C. 暗示主人归来

D. 表现诗人惊喜

答案:B

解析:犬吠打破寂静,反衬出山居环境的幽僻,符合唐人"鸟鸣山更幽"的美学追求。

2、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:

A. 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叙事

B. "苍山远"体现空间压迫感

C. 全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

D. 风雪意象象征人生困境

答案:C

解析:诗中未直接流露仕途感慨,更多是客观呈现羁旅体验。

3、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:

A. 用典

B. 白描

C. 比兴

D. 夸张

答案:B

解析:全诗不用典故,纯以简练笔墨勾勒场景,是白描手法的典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