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雎《不辱使命》原文及翻译
《不辱使命》是《战国策》中记载的唐雎出使秦国时与秦王的一段精彩对话,展现了唐雎的胆识与智慧。
原文
《不辱使命》
唐雎
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"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"
安陵君曰:"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"
秦王不说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译文
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:"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,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!"
安陵君回答:"大王施予恩惠,用大块土地来换小块土地,真是太好了;虽然如此,但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,愿意终身守护它,不敢交换!"
秦王很不高兴。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。
注释
易:交换。
加惠:施加恩惠。
先王:已故的君王。
说:通"悦",高兴。
使:派遣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,秦国日益强大,不断吞并周边小国。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,面积仅五十里。秦王想用十倍的土地交换安陵,实则是想吞并。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,试图维护国家主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对话形式,层层递进,展现外交智慧。
2. 语言简洁有力,体现了战国策士的雄辩之风。
3. 思想内涵突出"士可杀不可辱"的气节。
4. 艺术特色在于通过对比展现人物性格,秦王傲慢,唐雎刚毅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不辱使命》展现了战国策士的风采。唐雎面对强秦的威胁,不卑不亢,据理力争。他运用"布衣之怒"的典故,表明即使平民也有不畏强权的勇气。这段对话不仅是外交辞令的典范,更是士人气节的体现。唐雎以"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"的激烈言辞震慑秦王,最终达成使命。
范文二
从文学角度看,《不辱使命》是典型的战国策文风。文章通过对话展现冲突,情节紧凑,矛盾突出。唐雎的言辞既体现了对强权的反抗,又展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。他巧妙地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,以"与臣而将四矣"的威胁迫使秦王让步。这种以弱胜强的策略,至今仍具借鉴意义。
关于《不辱使命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易(交换)、加惠(施加恩惠)、说(通"悦")、使(派遣)
文学常识:出自《战国策》,反映战国时期的外交斗争
知识要点:唐雎的外交策略、秦王的政治野心
意象意境:通过对话展现紧张的外交场面
知识全解:理解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政策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唐雎如何应对秦王的威胁?
答:唐雎以"布衣之怒"回应,表明平民也有不畏强权的勇气。
解析:通过历史典故展现士人气节,体现外交智慧。
2、问:"与臣而将四矣"这句话有何深意?
答:暗示刺杀秦王后将与专诸、聂政、要离齐名。
解析:用历史人物类比,增强威慑力。
3、问: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答:展现了士人"不辱使命"的气节和智慧。
解析:通过外交对话体现弱国不惧强权的精神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说"字在"秦王不说"中的意思是:
A. 说话
B. 高兴
C. 解释
D. 责备
答案:B
解析:"说"通"悦",表示高兴。
2、唐雎引用"布衣之怒"的目的是:
A. 显示学识渊博
B. 震慑秦王
C. 讲述历史故事
D. 表达个人愤怒
答案:B
解析:通过历史典故威慑秦王,达到外交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