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宿建德江》孟浩然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和赏析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《宿建德江》,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详细注释,并解析其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。读者可从中了解羁旅诗的情感表达与山水意象的融合技巧。
原文
《宿建德江》
唐·孟浩然
移舟泊烟渚,
日暮客愁新。
野旷天低树,
江清月近人。
译文
将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沙洲边,
暮色中作客他乡的新愁涌上心头。
原野空旷显得天空比树木还低垂,
江水清澈倒映的明月仿佛更亲近。
注释
移舟泊烟渚:渚(zhǔ),水中小块陆地。烟渚指雾气弥漫的江岸,暗示漂泊无定的羁旅状态。
日暮客愁新:客愁,游子之愁。日暮时分最易触发孤寂情绪,"新"字强调愁绪的突然性与强烈感。
野旷天低树:运用夸张手法,通过天与树的视觉错位,表现原野的苍茫空阔。
江清月近人:月影因江水清澈而显得触手可及,暗含对精神慰藉的渴望,与"愁"形成情感呼应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(730年)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。诗人科举落第后长期漂泊,在建德江夜泊时,将山水之景与羁旅之思凝练成篇。唐代文人多有漫游传统,而孟浩然作为隐逸诗人代表,其作品常体现仕隐矛盾下的复杂心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叙事抒情,后两句写景达意,形成由实入虚的递进关系。
2. 语言艺术:"低""近"二字以触觉化视觉,突破常规空间感知,体现盛唐山水诗"咫尺万里"的审美追求。
3. 意象组合:烟渚、暮色、旷野、江月构成清冷意境,与"客愁"形成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。
4. 思想内涵: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,反映唐代隐逸诗人对仕途失意的心理调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最妙处在空间感的匠心经营。诗人将舟、渚、天、树、月等意象进行多层次排布:横向有移舟的动势与野旷的静景对照,纵向通过"天低树"的俯视与"月近人"的仰观形成立体空间。这种构图方式,既符合夜泊时真实的视觉体验,又将抽象的客愁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空间关系。北宋郭熙《林泉高致》论山水画"三远法",正可与此诗空间表现互为印证。
范文二
孟浩然的羁旅诗常有"愁而不怨"的特质。本诗中"客愁"虽直接点明情绪,但后两句立即以江月相慰。这种情感处理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,而是保持隐士的从容风度。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评其诗"气象清远",正在于能将人生失意转化为对自然的静观。月影近人的错觉,实为诗人在孤寂中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瞬间体验,展现盛唐山水诗独特的精神超越性。
关于《宿建德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渚(zhǔ)、旷(kuàng)、羁旅、烟渚
文学常识:孟浩然属山水田园诗派,与王维并称"王孟";此诗体裁为五言绝句
艺术手法:夸张(天低树)、移情(月近人)、情景交融
核心意象:日暮(时间意象象征愁绪)、江月(永恒的自然意象)
意境特征:清冷空阔中蕴含孤寂与慰藉的双重情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野旷天低树"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?
答:采用夸张手法,通过视觉错觉表现原野的空旷苍茫。
解析:此句突破物理真实,以主观感受强化空间压迫感,烘托羁旅孤寂。
2、问:诗中"客愁"与"月近人"存在怎样的情感逻辑?
答:孤寂愁绪需要精神慰藉,清澈江月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。
解析:体现中国古典诗歌"以景结情"的传统,愁绪在自然中获得疏解。
3、问:分析本诗在孟浩然诗作中的典型性
答:兼具山水诗的清丽与羁旅诗的抒情,体现其"清淡中见深致"的风格。
解析:可与《春晓》的明快、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的雄浑对比理解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烟渚"在诗中的具体指代是:
A. 炊烟缭绕的村落
B. 雾气笼罩的江岸
C. 烽火台升起狼烟
D. 渔船上的炊烟
答案:B
解析:结合"移舟泊"的动作及全诗水乡意境判断。
2、下列诗句情感基调与本诗最接近的是:
A. 春风得意马蹄疾
B. 月落乌啼霜满天
C. 晴空一鹤排云上
D. 两个黄鹂鸣翠柳
答案:B
解析:同属清冷孤寂的羁旅情怀,A项昂扬,C项超脱,D项明快。
3、对"日暮客愁新"理解不正确的是:
A. "新"强调愁绪的突然性
B. 暗用《诗经》"日之夕矣"典故
C. 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
D. 体现黄昏触发乡愁的心理规律
答案:C
解析:诗中无仕宦指向,属过度解读,羁旅愁绪未必特指官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