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济南的冬天》原文及鉴赏
老舍的散文《济南的冬天》以细腻笔触描绘北方冬日少有的温润景象,展现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。本文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现代文学经典。
原文
《济南的冬天》
老舍
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,像我,冬天要是不刮风,便觉得是奇迹;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。
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,像我,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,便觉得是怪事;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。
自然,在热带的地方,日光是永远那么毒,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。
可是,在北中国的冬天,而能有温晴的天气,济南真得算个宝地。
译文
像我这样习惯北平生活的人,冬天若没有狂风呼啸,简直不可思议——济南的冬天偏偏没有风声。
像我这样刚从伦敦归来的人,冬日若能见到阳光,简直难以置信——济南的冬天却是晴朗透亮的。
热带地区终年烈日当空,刺目的阳光反而令人畏惧。
但在中国北方寒冬里,济南竟能保持温暖晴朗,实属难得的风水宝地。
注释
响晴:方言词汇,读作xiǎng qíng,形容天空澄澈、阳光透亮的晴朗天气。
温晴:独创合成词,既指温度适宜,又强调光线明朗,体现济南冬日气候特质。
宝地:采用民间口语化表达,流露作者对济南的珍视之情。
对比手法:通过北平狂风、伦敦阴霾、热带酷暑三重对照,凸显济南冬日之独特。
创作背景
1930年代老舍任教齐鲁大学期间,观察济南四季气象变化写成系列散文。时值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期,作家突破传统游记模式,将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传统意境相融合。老舍以"平民视角"记录城市风貌,开创现代白话散文新范式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先以对比引出主题,再分述山水雪景,最后以"蓝水晶"意象收束全篇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通感修辞,如"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"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生命力。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景实则抒怀,通过"慈善的冬天""理想的境界"等表述,寄托对和谐自然的向往。
4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悲秋意识,建构北方城市独特的冬日美学体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老舍笔下的济南冬日充满视觉韵律感。"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"的"卧"字,既拟人化表现村庄的安适,又暗含观察者的俯视视角。作家将英伦雾都的观察经验转化为"空灵的蓝水晶"比喻,使地理特征升华为审美意象。这种将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融入传统写景的尝试,体现1930年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创造性转化。
范文二
文本中"温晴"这一自创词颇具深意。"温"指向体感温度,属触觉范畴;"晴"关乎光线强度,属视觉范畴。二字组合打破感官界限,形成通感效应。作家通过这类语言实验,将济南冬日"暖和安适地睡着"的生命状态具象化。这种创新表达,既源于老舍对北京口语的提炼,又包含对现代汉语表现力的拓展,展现白话散文的语言自觉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老舍原名舒庆春,代表作有《骆驼祥子》《四世同堂》,本文选自《一些印象》系列散文。
关键词语:响晴(xiǎng qíng)、温晴(wēn qíng)、水墨画(shuǐ mò huà)。
艺术手法:三重对比结构、通感修辞、口语化表达。
意象体系:小山摇篮(庇护感)、雪后矮松(坚韧美)、蓝水晶(纯净度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文中"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"有何深层含义?
答:既写济南冬日无朔风凛冽的自然特征,又暗含对平静安宁生活状态的向往。
解析:老舍善用双重语义,表面写气候特点,实则寄托人文理想。
2、问:"空灵的蓝水晶"比喻妙在何处?
答:将整个济南城比作通透的蓝水晶,既突出冬日空气清澈,又赋予城市玲珑剔透的质感美。
解析:比喻兼具视觉冲击力与哲学意味,体现现代派文学特征。
3、问:作者如何表现济南的"温晴"特点?
答:通过北平狂风、伦敦雾霾、热带酷暑三重对比,辅以"小山摇篮"的拟人化描写多角度呈现。
解析:多维参照体系构建,展现作家敏锐的观察力与表现力。
二、选择题
1、老舍创作本文时任教于:
A. 北京大学
B. 齐鲁大学
C. 伦敦大学
D. 清华大学
答案:B
解析:1930-1934年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创作该系列散文。
2、"慈善的冬天"使用的修辞手法是:
A. 拟人
B. 夸张
C. 借代
D. 反讽
答案:A
解析:赋予冬季以人的仁慈品性,体现老舍散文"万物有灵"的写作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