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《浪淘沙·九曲黄河万里沙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白居易的《浪淘沙·九曲黄河万里沙》以黄河为意象,抒写人生沧桑与历史兴衰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并附考试重点与模拟试题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词作。
原文
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
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
译文
黄河蜿蜒九转裹挟万里黄沙,浪涛翻滚狂风席卷来自天涯。
如今我要逆流直上银河尽头,一同寻访牛郎织女的星汉人家。
注释
【九曲黄河】黄河以曲折多弯著称,《河图》载"黄河九曲,长九千里"。
【浪淘风簸】"淘"指冲刷,"簸"读bǒ,形容颠簸摇荡的动态画面。
【牵牛织女】典出《荆楚岁时记》,借天上星宿暗喻人间离别。
艺术表现:前两句实写黄河雄浑,后两句虚写银河幻境,形成时空跳跃的浪漫笔法。
创作背景
此词作于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期(818年)。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激烈,诗人借黄河意象既抒写个人政治挫折,又暗讽朝廷权力更迭如浪淘沙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景下阕抒情,由实入虚的章法突破传统词牌限制
2. 语言艺术:"簸"字活用动词,将风浪拟作筛谷农具,体现民间语言特色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黄河壮景,实则寄托对政局动荡的忧思与超脱愿望
4. 意象运用:银河与黄河的双重意象构建,形成人间天上的隐喻系统
鉴赏范文
雄浑意象中的生命哲思
白居易将黄河的物理特性提升为哲学意象。九曲河道象征人生曲折,万里沙暗示时间积淀。"浪淘风簸"四字凝练自然伟力,与下阕的银河遐想形成张力。这种由地面向星空的视角转换,实则是诗人在政治低谷中寻求精神超越的写照。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评此词"以小令摄大景",正指其意象经营的独到。
民间语言与文人情怀的交融
词作显著特点是口语化表达与典雅典故的融合。"浪淘沙"本为民间劳动场景,"牵牛织女"却属文人传统意象。白居易创造性将二者嫁接,使词作既有民歌的鲜活气息,又含士大夫的深沉寄托。这种"老妪能解"又不失深度的创作理念,正是白氏新乐府运动的词体实践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簸(bǒ)、淘(táo)、曲(qū,此处不读qǔ)
2. 文学常识:此词属唐教坊曲,双调五十四字,白居易开创以词写景抒怀先例
3. 意象体系:黄河(现实苦难)-银河(理想世界)-牛女(精神慰藉)的三重象征
4. 意境特征:在雄浑壮阔中隐含悲凉,体现中唐诗风转变的典型特征
5. 表现手法:夸张(万里沙)、用典(牵牛织女)、虚实相生(由地及天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问:分析"九曲黄河万里沙"中数字运用的艺术效果
答:"九"与"万"均为虚指,极言黄河曲折绵长之势,通过数量夸张强化空间纵深感。
解析:数字在唐诗中常作艺术夸张,此处既写实又传神,需结合黄河地理特征作答。
问:这首词体现了白居易怎样的创作主张?
答:践行"文章合为时而著"的写实理念,将个人际遇与自然景象结合,语言通俗而意蕴深厚。
解析:需联系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中的文学思想,注意其"救济人病"的创作目的。
选择题:词中"牵牛织女"的典故作用是什么?
A. 暗示爱情主题 B. 构建理想世界 C. 批评七夕习俗 D. 记录天文现象
答案:B
解析:此处用典非为言情,而是通过星汉意象反衬现实困境,构建精神寄托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