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白的诗《行路难·其一》原文和鉴赏

李白的诗《行路难·其一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5:27:16

李白的诗《行路难·其一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行路难·其一》是李白乐府诗的代表作,以跌宕起伏的笔触抒写仕途困顿与精神突围。本文完整呈现原诗及白话译文,逐句解析典故与情感,结合开元末年政治环境揭示创作背景,并从意象、节奏、思想三层面剖析其艺术独创性。读者将掌握诗中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、李白乐府诗的革新特征,以及盛唐文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典型表达。

原文

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直万钱。

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。

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。

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。

行路难,行路难,多歧路,今安在?
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
译文

金杯中的美酒价值万钱,玉盘里的佳肴珍贵非凡。

放下酒杯扔下筷子难以下咽,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绪茫然。

想渡过黄河却见冰封河道,要登上太行又遇大雪封山。

闲时学姜太公在碧溪垂钓,忽然又像伊尹梦见乘舟过日边。

人生道路何等艰难,歧路纷杂该去向何方?

终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,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实现理想。

注释

珍羞:同"馐",珍贵菜肴。"直"通"值"。

垂钓碧溪:姜尚(姜子牙)未遇周文王前曾在磻溪垂钓。

乘舟梦日:伊尹受商汤聘用前,曾梦乘舟经过日月之旁。

冰塞川/雪满山:象征仕途受阻,双关自然险阻与政治困境。

长风破浪:典出《宋书·宗悫传》,喻宏图得展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天宝三载(744年)李白被"赐金放还"后。开元盛世末期,玄宗沉溺享乐,李林甫专权排斥异己。李白供奉翰林三年未获重用,离长安时作《行路难》组诗,其一最具代表性,反映盛唐文人进取精神与现实压迫的激烈碰撞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张力:宴饮场景→精神苦闷→自然阻隔→历史典故→情感爆发→理想振起,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。

2. 意象对冲:"金樽玉盘"的奢华与"冰塞雪满"的险恶形成强烈反差,突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。

3. 用典创新:将姜尚、伊尹的遇合典故拆解重组,打破乐府诗程式化用典传统。

4. 情感逻辑:茫然→困顿→彷徨→希望,符合人类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变化规律。

鉴赏范文

自我救赎的诗性表达

李白在《行路难·其一》中构建了独特的心理修复模式。当"拔剑四顾"的暴力宣泄无法消解苦闷时,诗人转向历史记忆寻求慰藉。姜尚八十遇文王、伊尹奴隶成宰相的典故,实为对自身境遇的隐喻性辩白。结尾"长风破浪"的豪语并非简单乐观,而是经历价值崩塌后重建的精神支柱,这种"绝望中迸发的希望"正是盛唐精神的精髓。

乐府诗的范式突破

该诗在乐府旧题中注入新的审美维度。传统《行路难》多写羁旅艰辛,李白则将物理空间的阻碍转化为精神困境的象征。"冰塞川""雪满山"的意象组合,既承袭鲍照《拟行路难》的峻切风格,又通过自然意象的政治隐喻拓展了诗歌的阐释空间。三字句"行路难"的重复与七字句的穿插,形成类似古乐府"解"的结构断连,在声律上模拟了哽咽难继的情感状态。

关于《行路难·其一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樽(zūn) 箸(zhù) 太行(háng) 歧(qí)

文学常识:乐府旧题、李白"诗仙"称号由来、盛唐气象特征

意象体系:酒器(金樽)象征仕途起点,自然险阻(冰雪)暗示政治环境,舟船意象(云帆)代表人生抱负

艺术手法:比兴寄托、典故重组、长短句交错、情感陡转

思想内涵:盛唐文人功业意识与挫折体验的矛盾统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简答题:分析"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"的用典深意

答案:两句分用姜尚、伊尹典故,表明诗人进退皆有其据的政治自信。"闲来"与"忽复"的转折,暗示无论主动归隐还是被动等待,终将实现人生价值。典故的并列使用打破了时间顺序,体现李白"天生我材必有用"的强烈自我意识。

解析:李白用典常打破历史时空,此处将不同时代的贤士并置,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路径。

选择题:诗中"长风破浪会有时"的典故出自:

A.《史记》 B.《汉书》 C.《宋书》 D.《后汉书》

正确答案:C

解析:典出《宋书·宗悫传》"愿乘长风破万里浪",李白化用此语表达抱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