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定风波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苏轼《定风波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7 08:00:02

苏轼《定风波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定风波》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,展现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文章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
宋·苏轼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,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译文

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何不吟咏长啸缓步前行。

竹杖草鞋比骏马更轻便,怕什么?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度过此生。

带着寒意的春风将酒意吹醒,微觉寒冷,山头的夕阳却迎面而来。

回望方才风雨萧瑟之处,归去时,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。

注释

【穿林打叶声】形容雨点穿透树林拍打树叶的声响,以声衬静。

【吟啸】吟咏长啸,表现从容之态。典出《晋书·阮籍传》"登山临水,啸咏自若"。

【芒鞋】草鞋。与"竹杖"构成隐士意象,见《楚辞·渔父》"新沐者必弹冠"。

【一蓑句】"任"字为词眼,体现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。

【料峭】形容春风微寒。李白《大猎赋》"严冬惨切,寒气凛冽"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五年(1082)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。此时作者经历"乌台诗案"生死劫难,在东坡垦荒自给,思想完成从儒家济世到佛道超脱的转变。词前小序点明创作契机:与友人田间遇雨,众人避之不及,唯苏轼泰然处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双调六十二字,上片写雨中徐行,下片写雨过天晴,以"回首"勾连时空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("穿林打叶"与"山头斜照")、白描("竹杖芒鞋")等手法。

3. 思想内涵:将自然风雨升华为人生境遇的隐喻,体现"宠辱不惊"的哲学境界。

4. 艺术风格:以日常小事见大境界,开创"以诗为词"新路径,打破晚唐五代柔媚词风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词作通过"遇雨"这一生活片段,展现苏轼特有的生命智慧。"莫听""何妨"的否定式开篇,奠定超脱基调。竹杖芒鞋与骏马的意象对比,暗含对功名的淡泊。最妙在结尾"也无风雨也无晴",用双重否定消解对立,达到禅宗"不思善不思恶"的至高境界。这种将儒家的坚毅、道家的逍遥、佛家的空观融为一体的精神气质,正是东坡词最动人的魅力。

范文二

作品在艺术上具有"纳须弥于芥子"的特点。短短六十二字中,既有风雨交加的动态场景(穿林打叶),又有斜照相迎的静态画面;既写身体感受(微冷),又抒心理体验(谁怕)。特别是"一蓑烟雨任平生"七字,以具象的蓑衣承载抽象的人生,实现意象的飞跃。这种"小中见大"的表现手法,与宋代文人画"萧条淡泊"的审美趣味一脉相承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料峭(liào qiào)、芒鞋(máng xié)、吟啸(yín xiào)

【文学常识】豪放派代表、作于黄州时期、苏轼"以诗为词"创作理念

【艺术手法】隐喻(风雨喻人生挫折)、对比(狼狈与从容)、意象叠加(竹杖/芒鞋/蓑衣)

【思想内涵】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、儒释道思想的融合

【名句赏析】"一蓑烟雨任平生"的象征意义、"也无风雨也无晴"的哲学境界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"竹杖芒鞋轻胜马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?

答:表现作者淡泊名利、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。

解析:通过平民用具与贵族坐骑的对比,体现对物质享受的超越。

2. 问:分析"回首向来萧瑟处"的深层含义。

答:既实指回望风雨之路,又隐喻对人生挫折的反思。

解析:"萧瑟"一词双关,既是自然景象,也是心理感受。

3. 问:全词如何体现"旷达"主题?

答:通过遇雨不避、酒醒不恼、晴雨等观三层递进展现。

解析:三个生活细节层层深入,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"吟啸且徐行"的典故出自:

A. 《世说新语》

B. 《晋书》

C. 《庄子》

D. 《史记》

答案:B

解析:典出《晋书·阮籍传》记载阮籍"登山临水,啸咏自若"。

2. 下列不属于词中对比手法的是:

A. 穿林打叶与山头斜照

B. 竹杖芒鞋与骏马

C. 风雨与晴日

D. 沙湖与黄州

答案:D

解析:沙湖与黄州均为地名,未构成意境对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