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陆游《书愤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陆游《书愤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6 10:45:01

陆游《书愤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书愤》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的七言律诗,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爱国情怀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核与艺术价值。

《书愤》 陆游

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

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

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。

译文

年轻时哪懂得世事的艰难,北望中原壮志如高山巍然。

曾记雪夜楼船激战瓜洲渡,秋风铁马驰骋大散关前。

自许为塞上长城终成虚愿,镜中衰鬓早已斑白浮现。

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名垂千古,千百年来谁能与他比肩?

注释

"世事艰":指抗金复国的艰难现实。"气如山":形容壮志豪情如山峰般雄伟。

"楼船夜雪":指1161年宋军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战役。"铁马秋风":回忆1163年大散关抗金战事。

"塞上长城":典出《南史·檀道济传》,喻指卫国良将。"衰鬓已斑":暗示岁月蹉跎,壮志未酬。

"出师一表":指诸葛亮北伐前所作的《出师表》,表达忠贞报国之志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陆游时年六十二岁,闲居山阴。诗人回顾早年抗金经历,对照当下朝廷偏安一隅的现实,借咏史抒发愤懑之情。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和议政策,使陆游等主战派志士报国无门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追忆壮年豪情,后四句慨叹现实无奈,形成强烈对比。

2. 语言艺术:"楼船夜雪""铁马秋风"以意象并置展现战场雄浑,动词"穿""拍""卷"极具动态。

3. 情感表达:通过"空自许""已先斑"等词层层递进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。

4. 用典手法:尾联借诸葛亮《出师表》暗讽当朝无人能担复兴重任,深化历史厚重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书愤》最动人处在于时空交错的张力。前两联的"楼船夜雪""铁马秋风"如电影蒙太奇,将不同时空的抗金场景并置,构建出恢弘的历史画卷。后两联突然转入"衰鬓已斑"的现实,形成巨大心理落差。陆游善用意象浓缩情感,"塞上长城"的自喻与"镜中衰鬓"的实相构成残酷对照,比直抒胸臆更具冲击力。

范文二

诗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。尾联提及诸葛亮《出师表》,表面是怀古,实为伤今。陆游特意选用这个"鞠躬尽瘁"的典故,既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,又暗责当权者的苟且偷安。这种"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"的手法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历史思考,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生命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世事艰(jiān)、瓜洲渡(dù)、大散关(sǎn)、衰鬓(shuāi bìn)

2. 文学常识:陆游号放翁,南宋"中兴四大诗人"之一,存诗九千余首

3. 艺术手法:意象并置、今昔对比、用典抒怀

4. 核心意象:"楼船夜雪"象征水战,"铁马秋风"代表陆战,共同构建战争图景

5. 情感脉络:从豪情壮志到无奈悲愤,体现南宋爱国诗的典型情感模式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"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?

答:采用意象并置手法,将不同时空的战争场景浓缩组合,省略动词连接,增强画面冲击力。

解析:这种"意象叠加"是陆游诗歌的典型特征,通过视觉意象唤起读者的联想。

2、问:诗中"塞上长城"典故有何深层含义?

答:既喻指自己曾立志成为卫国良将,又暗含壮志落空的悲愤,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比。

解析:典出《南史·檀道济传》,檀道济被冤杀前自比"万里长城",陆游化用此典强化悲剧色彩。

3、问:尾联提及《出师表》的用意是什么?

答:借诸葛亮北伐的忠贞反衬南宋朝廷的苟安,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和自己至死不渝的报国志向。

解析:这是典型的"借古讽今"手法,通过历史参照系深化批判力度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衰鬓已先斑"中"斑"的意思是:

A. 斑点

B. 斑纹

C. 花白

D. 凌乱

答案:C

解析:"斑"在此特指头发花白,暗示岁月流逝而壮志未酬的焦虑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
A. 今昔对比

B. 托物言志

C. 意象叠加

D. 用典抒怀

答案:B

解析: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与历史典故,未使用托物言志手法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