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《声声慢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,以叠字开篇,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国破家亡后的孤寂与哀愁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重点等角度全面解析这首千古绝唱。
原文
《声声慢》
宋·李清照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
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
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
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
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
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?
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
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
译文
茫然寻觅,四周冷落寂寥,内心悲苦凄凉。
忽暖忽冷的季节,最难调养身心。
几杯淡酒,如何抵挡傍晚的凛冽寒风?
大雁飞过,正触动愁思,竟是昔日旧识。
菊花凋零满地,残败不堪,如今还有谁忍心采摘?
独坐窗前,如何熬到天黑?
细雨敲打梧桐,黄昏时分,雨声断续滴落。
这般情景,一个"愁"字怎能说尽!
注释
【寻寻觅觅】反复寻找的动作,表现精神恍惚。
【戚戚(qī)】忧愁状。叠字增强音韵感染力。
【将息】调养休息。唐宋方言,今温州话仍存此用法。
【旧时相识】暗用《汉书·苏武传》雁足传书典,喻指亡夫赵明诚。
【怎生】宋代口语,即"怎么"。李清照词中七次使用该词。
创作背景
建炎三年(1129年),赵明诚病逝建康。绍兴二年(1132年),李清照流寓杭州,遭遇"玉壶颁金"诬告、再嫁讼离等变故。此词作于1133年前后,时年50岁的词人经历国破、丧夫、文物散失三重打击,将人生况味凝练为十四叠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创新:首创七组叠字开篇,打破词作常规,王又华《古今词论》赞其"公孙大娘舞剑器手"。
2. 意象组合:雁、菊、梧桐、细雨四个核心意象,分别对应怀人、自悼、孤独、愁绪四重情感。
3. 时空压缩:从白昼到黄昏的时间流动,与室内窗边到满地黄花的空间转换形成立体愁境。
4. 口语运用:"怎生""了得"等宋人口语,与雅词结合形成独特语感,开散曲先声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叠字艺术的巅峰
十四叠字如珠落玉盘,构成中国文学史上最精妙的语音实验。"寻寻"是动作的延续,"冷冷"是环境的感知,"凄凄"转为心理描摹,"惨惨"深化痛苦程度,"戚戚"最终收束为身体战栗。徐釚《词苑丛谈》指出这比温庭筠"莺莺语语"更高妙处在于情感递进。字组间存在细微差别:前六字皆齿音字,末字"戚"突然转为舌音,模拟哽咽时气息变化。
范文二:黄昏意象的嬗变
李清照将传统黄昏意象发展出全新维度。不同于李商隐"夕阳无限好"的哲思,也异于晏殊"无可奈何花落去"的闲愁,她的"梧桐更兼细雨"创造复合意象群。梧桐在《诗经》中喻君臣关系,经此词转化为孤独象征;细雨本是自然现象,经"点点滴滴"量化后成为心理时间的刻度。这种意象重构直接影响后世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的创作。
关于《声声慢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将息(jiāng xī)、戚戚(qī qī)、乍(zhà)暖还寒、憔悴(qiáo cuì)损
【文学常识】李清照号易安居士,婉约派代表,与辛弃疾并称"济南二安"
【艺术手法】白描、叠字、意象并置、以景结情
【名句默写】"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"常考情景关系题
【词牌知识】《声声慢》本调97字,李清照改用入声韵增强沉郁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开篇叠字有何艺术效果?
答:形成音韵回环,奠定哀婉基调;层层递进展现心理变化过程;创新词作开篇形式。
解析:需从语音、情感、文学史三个层面分析。
2、问:"雁过也"三句包含哪些典故?
答:化用《汉书·苏武传》雁足传书典;暗含《诗经·邶风》"鸿雁于飞"的怀人传统。
解析:典故使用体现李清照"以才学为词"的特点。
3、问:末句"怎一个愁字了得"的妙处?
答:以口语收束全篇,形成雅俗对比;否定式表达强化愁绪的不可言说性。
解析:注意口语词与文人词的结合艺术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憔悴损"中"损"的意思是:
A. 损害
B. 极度(程度副词)
C. 减少
D. 凋谢
答案:B
解析:宋代口语用法,如柳永"衣带渐宽终不悔"的"渐"字同属此类。
2、下列不属于词中时间线索的是:
A. 乍暖还寒
B. 晚来风急
C. 满地黄花
D. 到黄昏
答案:C
解析:"黄花"是空间意象,其余三项均含时间推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