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·关雎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《关雎》是《诗经》首篇,以水鸟和鸣起兴,描绘君子对淑女的倾慕与追求,展现了先秦时期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达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并附考试高频考点与试题答案。
原文
诗经·关雎
(周南)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译文
雎鸠鸟关关和鸣,栖息在河中小洲。
娴静美好的女子,是君子的好配偶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在水中左右飘荡。
娴静美好的女子,日夜都想去追求。
追求却未能得到,日夜思念难入眠。
思念绵绵无尽头,翻来覆去难安睡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双手左右采摘它。
娴静美好的女子,弹琴鼓瑟亲近她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双手左右挑选它。
娴静美好的女子,敲钟击鼓取悦她。
注释
关关:拟声词,雎鸠和鸣声。
雎鸠(jū jiū):水鸟名,古人认为此鸟情意专一。
窈窕(yǎo tiǎo):娴静美好的样子。
荇(xìng)菜:水生植物,叶浮水面,可食。
芼(mào):择取,挑选。
诗中“流”“采”“芼”三字递进,暗示情感发展层次;琴瑟、钟鼓的意象由私密到公开,体现礼乐文化内涵。
创作背景
《关雎》属《诗经·周南》,为西周初年采集的民歌。周代采诗官制度下,民间歌谣经整理后纳入宫廷乐歌体系。汉代学者认为此诗反映“后妃之德”,现代研究则多视其为爱情诗,展现了先秦婚恋观中“发乎情,止乎礼”的特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艺术: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通过“荇菜”意象的反复与动词变化,形成情感递进。
2. 比兴手法:以雎鸠和鸣起兴,暗示男女相悦;荇菜采摘隐喻追求过程。
3. 情感表达:从“寤寐求之”到“琴瑟友之”,体现由倾慕到礼待的升华。
4. 文化内涵:钟鼓琴瑟的运用,彰显周代“以乐成礼”的婚恋仪式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关雎》以自然意象构建情感隐喻系统。雎鸠的专一鸣叫奠定全诗伦理基调,荇菜流动的形态恰似求而不得的焦灼心境。动词“流”“采”“芼”的递变,暗含追求者从试探到坚定的心理发展。末章琴瑟钟鼓的礼乐场景,将个人情感纳入社会规范,形成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的中和之美。
范文二
该诗展现先秦情感表达的独特范式。辗转反侧的直白描写与钟鼓乐之的含蓄表达形成张力,既保留民歌的质朴,又渗透礼乐文明的约束。清代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评其“寄兴悠远”,正因这种个人情欲与社会伦理的平衡,使其成为儒家诗教的典范文本。
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读音:雎(jū)鸠 窈窕(yǎo tiǎo) 荇(xìng)菜 芼(mào)
文学常识:六义(风雅颂赋比兴)、四始(关雎为风之始)、孔子“乐而不淫”评价
意象体系:雎鸠(忠贞)、荇菜(追求过程)、琴瑟(和谐)
表现手法:重章叠句、比兴寄托、虚实相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”中的“流”字有何深意?
答:既描写荇菜随波摇曳的自然形态,又隐喻君子对淑女求而不得的彷徨心境。
解析:一字双关,体现《诗经》语言“一言多义”的特性。
2. 问:诗中“琴瑟友之”与“钟鼓乐之”有何区别?
答:琴瑟象征私密交往,钟鼓代表公开仪式,反映婚恋关系从发展到确立的不同阶段。
解析:乐器意象的转换对应周代婚俗程序,具礼制文化内涵。
3. 问:如何理解孔子对《关雎》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的评价?
答:肯定其情感表达有节制,符合儒家“中和”审美标准。
解析:揭示儒家诗教对情感抒发的道德要求。
二、选择题
1. “窈窕淑女”中“窈窕”的正确释义是:
A. 身材纤细
B. 容貌艳丽
C. 娴静美好
D. 聪明伶俐
答案:C
解析:该词在先秦侧重品德修养,非外表描写。
2. 《关雎》在《诗经》中的分类属于:
A. 国风·周南
B. 小雅·鹿鸣
C. 大雅·文王
D. 颂·清庙
答案:A
解析:需掌握《诗经》风、雅、颂三大类的基本划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