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3 11:00:02

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是东晋隐逸诗人的代表作,展现其超脱世俗、回归自然的人生哲学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解析诗中“心远地自偏”的意境与艺术手法,为读者提供文学欣赏与考试备考的双重参考。

原文

《饮酒·其五》

陶渊明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译文

在喧嚣的尘世建造居所,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。

若问如何能做到?心境超脱,居所自然僻静。

东篱下采摘菊花,悠然间抬头望见南山。

山间暮色渐浓,飞鸟结伴归巢。

此情此景蕴含人生真谛,想要诉说却已忘却言辞。

注释

结庐:建造房屋。庐,简陋的居所。

车马喧:指世俗交往的纷扰。

心远地自偏:心境超脱,居所自然显得僻静。此为全诗核心哲理。

采菊:菊花象征高洁,暗喻诗人品格。

南山:庐山,陶渊明隐居之地。

真意:自然与人生融合的终极感悟。

创作背景

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,政治黑暗,门阀制度森严。他因不满官场腐败,41岁辞去彭泽县令,归隐浔阳柴桑。本诗作于归隐后期,反映其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傲骨与田园生活的精神自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四句以问答形式阐明哲理,后六句通过采菊、望山等动作,构建“物我合一”的意境。

2. 语言:平淡中见奇崛,“悠然”二字凝练传神,展现无目的而合目的的生命状态。

3. 思想:提出“心远”超越物理空间的哲学观,开创中国隐逸诗的精神范式。
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与象征结合,飞鸟意象暗喻诗人归隐,达到“无我之境”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“采菊东篱下”是千古名句,看似平淡的动作蕴含深意。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隐士,陶渊明以“采”这一日常行为,将高洁品格自然化入生活。南山与飞鸟构成的空间层次,既是实景描写,又是精神图景的投射。末句“欲辨已忘言”暗合庄子“得意忘言”思想,揭示语言在终极真理前的局限性。

范文二

陶渊明通过“心远地自偏”的辩证关系,重新定义隐逸内涵。传统隐士追求地理隔绝,而他却证明精神超脱才是关键。这种“大隐于市”的智慧,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。诗中“日夕佳”的山气与归鸟,构成黄昏时分的流动画卷,时间与空间在此凝固,最终升华为“此中有真意”的哲学顿悟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结庐(jié lú)、车马喧(xuān)、悠然(yōu rán)

文学常识:陶渊明号“五柳先生”,田园诗派开创者,《饮酒》组诗共二十首

意象分析:菊花(高洁)、南山(精神归宿)、飞鸟(自由与归隐)

艺术手法:白描、象征、哲理与景物的情景交融

思想内涵:反对世俗功利,追求自然本真,体现道家“无为”思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:“心远地自偏”体现了怎样的处世哲学?

:强调精神超脱优于物理隔绝,内心宁静可超越环境喧嚣。

解析:突破传统隐逸观念,提出主观能动性的核心作用。

2. :分析“飞鸟相与还”的意象内涵。

:飞鸟归巢象征诗人回归自然本性的理想,暗含对官场的疏离。

解析:以物喻人,体现陶诗“平淡中见深刻”的特色。

3. :末句“欲辨已忘言”化用了哪家思想?

:源自庄子“言不尽意”说,表达超越语言的终极体验。

解析:反映陶渊明融合儒道的思想背景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题干:“悠然见南山”的“见”字读音应为:

A. jiàn

B. xiàn

答案:B

解析:此处为“现”的通假字,表自然呈现之意。

2. 题干: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诗艺术特色?

A. 慷慨悲凉

B. 白描手法

C. 哲理入诗

D. 情景交融

答案:A

解析:陶诗风格以冲淡平和著称,无悲凉之气。

相关文章: